[1] IPCC.Climate Change 2001[R].The Scientific Basis.Houghton J T et al.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81.
[2] 陈新光,潘蔚娟.广东省气候变暖的时空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04(增刊):33-34.
[3] 吴志权,陈明先,陈创买.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1):107-112.
[4] 纪忠萍,林钢,李晓娟,等.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2):207-216.
[5] 罗秋红,纪忠萍.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成因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4):427-434.
[6] LEVINSON D H,WAPLE A M EDS.State of the Climate in 2003[J].Bull Amer Meteor Soc,2004,85:S1-S72.
[7]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验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8] 林学春,于淑秋.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39-45.
[9] 丁一汇,耿全震.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J].气象,1998,24(3):12-17.
[10] 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11] 李立,许金电,蔡榕硕.20世纪90年代南海海平面的上升趋势[J].科学通报,2002,47(1):59-62.
[12] 陈月娟,张弘,周任君,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J].大气科学,2001,25(4):515-522.
[13] 郭其蕴,蔡静宁,邹雪梅,等.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569-576.
[14] 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等.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变率[J].地理学报,2003,58(5):721-726.
[15] 曾侠,钱光明,潘蔚娟.珠江三角洲都市群城市热岛效应初步研究[J].气象,2004,30(10):12-15.
[16] 黄嘉佑,刘小宁,李庆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13-721.
[17] 罗森波,罗秋红,谢炯光,等.广州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统计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567-573.
[18] 何惠明.广东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12(1):69-71.
[19] 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等.利用MODIS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3,48(9):2094-2100.
[20] 程纯枢.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68-70.
[21] 庞庭颐.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J].地理学报,1996,51(3):224-229.
[22] 鹿世瑾.华南气候[J].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