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5): 505-514.
引用本文: 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5): 505-514.
BI Bao-gui, ZHANG Guo-cai, LI Ze-chun. THE RELATIONSHIP OF ABNORMAL FEATURES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2003 HUAIHE RIVER FLOOD AND CAUSE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4, (5): 505-514.
Citation: BI Bao-gui, ZHANG Guo-cai, LI Ze-chun. THE RELATIONSHIP OF ABNORMAL FEATURES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2003 HUAIHE RIVER FLOOD AND CAUSE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4, (5): 505-514.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基金项目: 国家气象中心项目“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研究”资助

THE RELATIONSHIP OF ABNORMAL FEATURES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2003 HUAIHE RIVER FLOOD AND CAUSE EXPLORATION

  • 摘要: 分析了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总体偏强、偏西,长时间在24°N南北2个纬距范围内摆动,导致淮河流域30多天的连续强降水。并对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1)南半球中高纬的冷空气活动、90°E附近越赤道气流偏弱和赤道辐合带偏弱、偏南是造成淮河流域雨带稳定和降水集中的重要原因;(2)6月下旬-7月上旬亚洲极涡偏强和冷空气活动可能是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又是副高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由高低空急流耦合在淮河流域产生持久的上升运动是淮河流域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4)地表潜热释放是使副高加强和维持的主要热力因子之一。

     

  • [1] 黄士松,余志豪.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J].气象学报,1962,31:339-359.
    [2] 黄士松. 有关副热带高压活动及其预报问题的研究[J].大气科学,1978,2:159-168.
    [3] WU G X.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e to large-scale mechanical thermal forcing[J].J Atmos Sci, 1984, 41: 2456-2476.
    [4] 董步文,丑纪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季节变化的实况分析和理论模拟[J].气象学报,1988,46:361-368.
    [5] 黄荣辉,李维京.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及其对副高的影响[J].大气科学(特刊),1988,12: 107-116.
    [6] 吴国雄,刘屹岷,刘平. 空间非绝热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Ι:尺度分析[J].气象学报,1999,57:257-263.
    [7] 舒廷飞,罗会邦.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高突变特征及其年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17-26.
    [8] 黄耀荣,李曾中, 孙除荣. 南北半球台风形成的物理场特征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18:131-138.
    [9] 曾庆存,李建平.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J].大气科学,2002,26:433-448.
    [10] 王会军,薛峰.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3,46:18-25.
    [11] 彭维耿,蒋尚城. 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87-93.
    [12] 陶诗言,徐淑英.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气象学报,1962,32:1-18.
    [13] 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 3: 290-299.
    [14] 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等.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 3: 300-313.
    [15] 赵思雄, 孙建华, 陈红, 等.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 3: 368-381.
    [16] 国家气象中心. '98中国大洪水与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34.
    [17] 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442-457.
    [18] 陶诗言,倪允琪,赵思雄,等. 1998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2-31.
    [19] 丁一汇.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69-106.
    [20] 吴尚森,梁建茵,李春晖.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增刊):25-36.
    [21] 张先恭, 魏凤英. 北半球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A].长期天气预报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25-36.
    [22] UCCELLINI L W, JOHNSON D R. The coupling of upper and lower tropospheric and streak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convective storms[J].Mon Wea Rev, 1979, 107: 652-70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3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0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9-30
  • 修回日期:  2004-01-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