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能量的估计
-
摘要: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最佳路径资料,采用Bogus方案构造了西北太平洋2000—2006年包含热带气旋的风场,作为海洋模式POM的风应力驱动,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的能量分布、传播等特征。结果表明,考虑热带气旋后西北太平洋近惯性能量增加了三倍多,约为5.14×10-3 TW,其中大部分能量在低纬产生,且近半数存在于50 m以上,85%发生在海表面至水下500 m,还有15%能达到更深层次。热带气旋产生的近惯性能量在下传时,其传播方向和速度随深度呈明显差异:在上混合层,能量基本均匀,平均能在此滞留约2 d然后下传;在200 m以上,能量以垂直下传为主,下传速度非常快;在200~800 m左右,能量下传路径发生右偏,下传速度较慢;在800 m以下,下传速度重新加快,并向TC路径靠近。
期刊类型引用(3)
1. 杨兵,侯一筠. 基于高分辨率风场的海洋近惯性能通量计算——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与湖沼. 2020(05): 978-990 . 百度学术
2. 江森汇,吴泽文,舒勰俊. 基于观测的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海洋通报. 2019(05): 543-552 . 百度学术
3. 江森汇,吴泽文,舒勰俊. 南海西边界急流影响下的近惯性振荡特征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3): 270-28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10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789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