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

黄小梅 蒋兴文 肖丁木

黄小梅, 蒋兴文, 肖丁木.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5): 654-66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5.009
引用本文: 黄小梅, 蒋兴文, 肖丁木.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5): 654-66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5.009
Xiao-mei HUANG, Xing-wen JIANG, Ding-mu XIAO. ANALYSIS OF JULY AND AUGUST PRECIPIT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CHUA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5): 654-66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5.009
Citation: Xiao-mei HUANG, Xing-wen JIANG, Ding-mu XIAO. ANALYSIS OF JULY AND AUGUST PRECIPIT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CHUA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5): 654-66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5.009

四川地区7月和8月降水异常空间型及其环流特征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5.009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核心业务发展专项项目 CMAHX20160504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BROP2015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1337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61144019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黄小梅,女,四川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诊断分析和预测研究。E-mail: hxmlovely@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2

ANALYSIS OF JULY AND AUGUST PRECIPIT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CHUAN

  • 摘要: 基于1979—2013年四川156站逐月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7月和8月降水异常主要空间分布型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1) 7月和8月降水异常均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其次是中部与东西部振荡型,但7月与8月同一模态的变化没有持续性;(2) 7月和8月四川降水异常呈全区一致型的环流配置差异明显,关键环流因子主要包括副高、欧亚中高纬环流和南亚高压;(3)控制7月和8月降水异常全区一致型的关键环流因子强度和位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副高的表现最突出。全区多雨型:7月副高西部明显偏强、西界明显偏西,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北边缘附近。8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南,西界偏西,586线经过四川南部29 °N附近。全区少雨型:7月副高西南部明显偏弱,西北部偏强,西界明显偏东,脊线偏北,四川位于副高西侧。8月副高西北部明显偏强,脊线明显偏北,西界偏西,整个四川都在586线控制范围内。

     

  • 图  1  1981—2010年气候平均的7月和8月四川月总降水量(单位:mm,a、b,实心圈代表站点分布)、500 hPa高度场(单位:gpm,c、d)、700 hPa风场(单位:m/s,e、f)

    方框为四川地区,98~108 °E,27~35 °N。

    图  2  1979—2013年四川月降水距平百分率EOF第一模态(a为7月,b为8月)及相应时间系数(e)、EOF第二模态(c为7月,d为8月)及相应时间系数(f)

    图  3  7月PC1正位相年和负位相年200 hPa位势高度场(a,b)及其距平合成(c,d)以及正-负位相年高度距平合成差值场(e)

    单位:gpm。a、c为正位相年合成;b、d为负位相年合成。a和b中等值线(长虚线)为气候平均态,0标记等值线代表脊线(实线为异常年位置,虚线为气候平均位置),e中深(浅)阴影分别表示通过0.05(0.10)信度的t检验。方框为四川地区,98~108 °E,27~35 °N。

    图  4  7月PC1正位相年和负位相年500 hPa位势高度场(a,b)及其距平合成(c,d)以及正-负位相年高度距平合成差值场(e)

    单位:gpm。a、c为正位相年合成;b、d为负位相年合成。a和b中等值线(长虚线)为气候平均态,0标记等值线代表脊线(实线为异常年位置,虚线为气候平均位置),e中深(浅)阴影分别表示通过0.05(0.10)信度的t检验。方框为四川地区,98~108 °E,27~35 °N。

    图  5  7月PC1正、负位相年风场合成值减多年平均值及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情况

    a、b. 200 hPa;c、d. 700 hPa。左图为正位相,右图为负位相,阴影表示风场异常辐合区,等值线为散度异常值(单位:1/s),c、d中已去掉地形大于3 000 m(700 hPa)高度区域的值。方框为四川地区,98~108 °E,27~35 °N。

    图  6  图 3,但为8月PC1正、负位相年

    图  7  图 4,但为8月PC1正、负位相年

    图  8  图 5,但为8月PC1正、负位相年

    图  9  影响四川月降水异常空间型的副高特征

  • [1] 陈文秀, 郝克俊. 20世纪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四川气象, 2001, 21(1): 37-39.
    [2] 李川, 芮景新.主汛期四川盆地雨型及其与全国雨带的关系[J].四川气象, 1997, 17(4): 2-5.
    [3] 谭友邦, 马振峰.四川盆地6-8月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及预测因子研究[J].四川气象, 1997, 17(4): 6-10.
    [4] 马振锋, 谭友邦.预测川渝地区汛期降水量的一种物理统计模型[J].大气科学, 2004, 28(1): 138-145.
    [5] 蒋兴文, 李跃清, 李春, 等.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07, 26(3): 476-484.
    [6] 王鑫, 马振锋.川渝地区主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短期气候预测模型的建立[J].高原气象, 2010, 29(3): 595-604.
    [7] 白莹莹, 张焱, 高阳华, 等.四川盆地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 2011, 31(4): 478-484.
    [8] 朱艳峰, 宇如聪.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 2003, 27(6): 1045-1055.
    [9] 胡德强, 陆日宇, 苏秦, 等.盛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J].大气科学, 2014, 38 (1): 13-20.
    [10] 周长艳, 李跃清, 房静, 等,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28(2): 1-8.
    [11] 周长艳, 李跃清, 卜庆雷, 等.盛夏川渝盆地东西部旱涝并存的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J].高原气象, 2011, 30(3): 620-627.
    [12] 陈权亮, 倪长健, 万文龙.川渝盆地夏季旱涝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 2010, 29(3): 587-594.
    [13] 齐冬梅, 李跃清, 刘昆鹏, 等, 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 32(2): 41-46.
    [14] 陈永仁, 李跃清, 王春国, 等.夏季南亚高压与川渝地区降水的关系研究[J].高原气象, 2009, 28(3): 539-548.
    [15] 王伟, 周洁. 1951~2008年西南地区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2, 32(2): 47-50.
    [16] 齐冬梅, 李跃清, 白莹莹, 等.高原夏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29(4): 1-9.
    [17] 苏同华, 薛峰.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雨带的季节内变化[J].大气科学, 2010, 34 (3): 611-628.
    [18] 刘新, 吴国雄, 刘屹岷, 等.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J].大气科学, 2002, 26(6): 781-793.
    [19] RAJAGOPALAN B, MOLNAR P. Signatures of Tibetan Plateau heating on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variability[J]. J Geophys Res, 2013, 118(3): 1170-1178.
    [20] PARK H, CHIANG J, BORDONI S. The mechanical impac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J]. J Clim, 2012, 25(8): 2394-2407.
    [21] 徐裕华.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1-280.
    [22] XIAO D, LI J.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adal abrupt changes of atmosphere-ocean system in 1970s[J]. J Geophys Res, 2007, 112 (D24), doi:10, 1029/ 2007/JD008956.
    [23] TRENBERTH K E, HURRELL J W. Decadal atmosphere-ocean variations in the Pacific[J]. Clim Dyn, 1994, 9(6): 303-319.
    [24] DEE D P, UPPALA S M, SIMMONS A J, et al. The ERA-Interim reanalysis: Configu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J]. Q J Roy Meteor Soc, 2011, 137(656): 553-597.
    [25] UPPALA S, DEE D, KOBAYASHI S, et al. Towards a climate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Status update of ERA-Interim[J]. ECMWF Newsletter, 2008, 115(7): 12-18.
    [26] 邓爱军, 陶诗言, 陈烈庭.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J].大气科学, 1989, 13(3): 289-295.
    [27] 李耀辉.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 2001, 20(2): 159-165.
    [28] 施能, 古文保.大气环流异常分析中使用合成方法的一个问题[J].气象, 1993, 19(9): 32-34.
    [29] 冯琬, 范广洲, 朱丽华, 等.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5): 963-970.
    [30] 喻世华, 赵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1993, 9(1): 12-19.
    [31]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南亚高压对川渝地区盛夏极端旱涝的影响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6): 924-932.
    [32] JIANG X W, LI Y Q, YANG S, et 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 Asian an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Asian-Pacific summer climate[J]. Meteorol Atmos Phys, 2011, 113(3): 171-180.
  • 加载中
图(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0
  • HTML全文浏览量:  50
  • PDF下载量:  43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4-26
  • 修回日期:  2017-03-08
  • 刊出日期:  2017-10-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