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桂林市2019年“3.21”极端大风与“4.24”致灾冰雹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王艳兰 王娟 伍静 唐熠 王军君 李向红

王艳兰, 王娟, 伍静, 唐熠, 王军君, 李向红. 桂林市2019年“3.21”极端大风与“4.24”致灾冰雹过程特征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2): 175-18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17
引用本文: 王艳兰, 王娟, 伍静, 唐熠, 王军君, 李向红. 桂林市2019年“3.21”极端大风与“4.24”致灾冰雹过程特征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2): 175-18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17
WANG Yan-lan, WANG Juan, WU Jing, TANG Yi, WANG Jun-jun, LI Xiang-h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3.21'EXTREME GALE AND'4.24'HAILSTORM IN GUILIN IN 2019[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2): 175-18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17
Citation: WANG Yan-lan, WANG Juan, WU Jing, TANG Yi, WANG Jun-jun, LI Xiang-h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3.21"EXTREME GALE AND"4.24"HAILSTORM IN GUILIN IN 2019[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2): 175-18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17

桂林市2019年“3.21”极端大风与“4.24”致灾冰雹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17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 CMAYBY2020-096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重点项目 桂气科2017Z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面上项目 桂气科2021M04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王艳兰,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分析研究。E-mail: wangyanlangl@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4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3.21"EXTREME GALE AND"4.24"HAILSTORM IN GUILIN IN 2019

  • 摘要: 利用常规、非常规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γ系统造成的极端大风和中β 系统造成的致灾冰雹过程。(1)高低空急流耦合为强对流天气提供有利背景条件,锋面及辐合线为触发系统。大风过程锋面、冰雹过程高空槽动力作用更强。(2) 均具有强的上干冷下暖湿不稳定层结、强下沉动能、CAPE及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大风过程中层干层更显著,冰雹过程CAPE更大。(3) 冷池出流与环境风垂直切变维持平衡使上升速度区呈垂直状态,利于飑线发展。变压风与冷池共同影响使风暴发展并向变压低中心移动,大风过程冷池前沿与变压低中心在广西临桂迭加,表明强风暴造成的下击暴流与低层中气旋迭加导致极端大风。(4) 大风、冰雹均由镶嵌在飑线系统中的超级单体风暴造成,超级单体强回波中心达65 dBZ,具有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大风过程强风暴借助冷锋热力边界的斜压性形成低层中气旋,低层钩状回波更明显,并有明显的MARC及强回波核心下降特征;冰雹过程强回波质心高,VIL达55~65 kg/m2,并有跃升现象。(5) 均有中等强度中气旋。大风过程中气旋比冰雹过程低,半径明显减小。大风过程中气旋与龙卷涡旋特征同时出现,对极端大风有预警作用。

     

  • 图  1  2019年3月21日21:01-21:22(a)、4月24日21:31-21:52(b)临桂站气象要素

    图  2  2019年3月21日20时(a)及4月24日20时(b)高低层急流(单位:m/s)及散度(单位:10-5 s-1)

    实线:200 hPa上≥50(35) m/s等风速线,虚线:850 hPa上≥12 m/s等风速线,阴影:200 hPa辐散值,点线:850 hPa辐合值,三角形为桂林位置。

    图  3  2019年3月21日20时(a)、4月24日20时(b)综合分析图

    图  4  2019年3月21日20时(a)及4月24日20时(b)地面气压(单位:hPa)、风场(单位:m/s)及温度、露点温度(单位:℃)

    黑色实线:地面气压,黑色箭头:地面风,白色虚线:露点温度,彩色:温度。

    图  5  2019年3月21日(a)、4月24日(b)20时桂林站T-logP

    图  6  3月21日20时(a)、4月24日20时(b)组合反射率因子(单位: dBZ)及沿红直线的垂直速度(红色虚线,单位:Pa/s)、散度(白色虚线,单位:10-5 s-1)、扰动温度(彩色,单位:℃)剖面图(c、d,黑色箭头为环境风,其中水平风减去了回波带移速)

    图  7  21日19时(a)、20时(b)、21时(c)、22时(d)1 h变压(红色等值线,单位:hPa)、变温(蓝色等值线,单位:℃)及反射率因子(彩色等值线,单位: dBZ)

    实心三角与空心三角分别代表桂林站及临桂站位置。

    图  8  3月21日21:11 6.0 °仰角反射率因子(a)、0.5 °仰角基本速度(b)、沿a中黑线反射率因子剖面(c);06分6.0 °仰角反射率因子(d)、沿d中黑线基本速度剖面(e)、6.0 °仰角基本速度(e)

    黑色及红色三角为临桂站位置。

    图  9  桂林雷达2019年4月24日21时22分2.4 °反射率因子及沿左上图红线的速度剖面(a)、21时28分14.6 °反射率因子(单位:dBZ) (b)、21时27分柳州雷达反射率因子剖面(c)以及桂林雷达21时28分VIL(单位:kg/m2)(d)

    图  10  两次过程中气旋相关参数演变图

    a. 3月21日20:01-21:11;b. 4月24日20:05-21:53。

    表  1  桂林站两次过程相关对流参数

    日期时间
    月-日-时
    CAPE
    /(J/kg)
    CIN
    /(J/kg)
    DCAPE
    /(J/kg)
    SI
    /℃
    SWEAT θse850~500
    /℃
    T850~500
    /℃
    T-Td850/700~500
    /℃
    风速差0~700/0~500
    /(m/s)
    0 ℃层高度干球/湿球
    /m
    03-21-20 769 69 1 218 -3.0 426 20 25 2/30 10/30 4 242/3 700
    04-24-20 1 797 56 1 222 -7.1 568 28 29 2/17 10/26 4 663/3 900
    下载: 导出CSV
  • [1] 张小玲, 谌芸, 张涛. 对流天气预报中的环境场条件分析[J]. 气象学报, 2012, 70(4): 642-654.
    [2] 孙晓蕾, 闵锦忠, 王仕奇, 等. 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动热力特征及其演变对风垂直切变的响应[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3): 401-415.
    [3] 伍志方, 庞古乾, 贺汉青, 等. 2012年4月广东左移和飑线内超级单体的环境条件和结构对比分析[J]. 气象, 2014, 40(6): 655-667.
    [4] 方翀, 林隐静, 曹艳察, 等. 华南地区西风带飑线和台风飑线环境场特征统计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 965-974.
    [5] 吴芳芳, 俞小鼎, 张志刚, 等. 对流风暴内中气旋特征与强烈天气[J]. 气象, 2012, 38(11): 1 330-1 338.
    [6] 郑永光, 田付友, 孟智勇, 等".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周边区域风灾现场调查与多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 2016, 42(1): 1-13.
    [7] ROBERTS R D, WILSON J W. Aproposed microburst nowcasting produced using sing141111le-Doppler radar[J]. JAppl Meteor, 1989, 28 (4): 285-303.
    [8] 王秀明, 俞小鼎, 周小刚, 等".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3(2): 504-514.
    [9] 胡宁, 汪会. 华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对MCS形态特征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5): 681-693.
    [10] 翟丽萍, 农孟松, 赖珍权, 等. 广西"4·20"暖区飑线的形成及结构[J]. 高原气象, 2018, 37(2): 568-576.
    [11] 李向红, 唐熠, 郑传新, 等.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气象, 2010, 36(8): 61-71.
    [12] FUJITA T T. Tornadoes and Downbursts in the context of generalized planetary scales[J]. J Atmos Sci, 1981, 38(8): 1 511-1 534.
    [13] 孙建华, 郑淋淋, 赵思雄, 等.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J]. 大气科学, 2014, 38(4): 742-755.
    [14] WEISMAN M L, ROTUNNO R. A theory for strong long-lived squall lines[J]. J Atmos Sci, 2004, 61(4): 361-382.
    [15] 翟国庆, 俞樟孝.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J]. 大气科学, 1992, 16(5): 522-520.
    [16] 胡胜, 罗聪, 张羽, 等.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1): 57-65.
    [17] DOSWELL C A. Severe convective storms: An overview[J]. Meteor Monogr, 2001, 50(1): 1-26.
  • 加载中
图(10)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8
  • PDF下载量:  5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20
  • 修回日期:  2021-01-28
  • 刊出日期:  2021-04-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