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三维和二维系统闪电特征对比分析

成勤 张科杰 刘俊 夏羽 毛成忠

成勤, 张科杰, 刘俊, 夏羽, 毛成忠.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三维和二维系统闪电特征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3): 396-4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39
引用本文: 成勤, 张科杰, 刘俊, 夏羽, 毛成忠.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三维和二维系统闪电特征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3): 396-4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39
CHENG Qin, ZHANG Ke-jie, LIU Jun, XIA Yu, MAO Cheng-zh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TORRENTIAL RAIN USING 3D AND 2D SYSTEM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3): 396-4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39
Citation: CHENG Qin, ZHANG Ke-jie, LIU Jun, XIA Yu, MAO Cheng-zh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TORRENTIAL RAIN USING 3D AND 2D SYSTEM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3): 396-4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39

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三维和二维系统闪电特征对比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39
基金项目: 

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2020J02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 CMAYBY2020-084

湖北省防雷中心科技项目 FL-Y-2019008

三峡库区局地气候监测系统维持-宜昌立体剖面保障项目 SK2019027

三峡库首区地质灾害气象精细化预报试点项目 2020057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科杰, 男, 湖北省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雷电灾害防御工作。E-mail: 343789255@qq.com

  • 中图分类号: P427.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TORRENTIAL RAIN USING 3D AND 2D SYSTEMS

  • 摘要: 利用三维(ADTD-2C)和二维(ADTD)闪电定位系统资料, 对比分析了湖北省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两套系统闪电活动特征, 得出以下结论: (1)本次过程中地闪多于云闪, 二者均以负极性为主。(2)三维系统正地闪在地闪中的占比低于正云闪在云闪中的占比, 高于二维系统正地闪在地闪中的占比。(3)三维系统雷电流幅值集中分布在0~30 kA, 较二维系统(10~50 kA)更集中, 三维系统的雷电流累积概率较湖北省多年统计结果明显偏小, 二维系统的雷电流累积概率略高于统计值。(4)两套系统总地闪和负地闪活跃时段基本一致。(5)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密集区基本一致, 且和云闪密集区基本重合, 闪电分布集中程度高, 主要分布在槽前正涡度平流区。三维系统地闪密度大于二维系统, 最大值分别为5.78 fl/(km2·d)和2.39 fl/(km2·d)。三维系统中正、负闪电交错分布, 二维系统中正、负地闪局部存在空间分离现象。(6)云闪密度大小与二维地闪相当、水平分布特征与三维地闪一致。垂直方向上, 云闪主要发生在10 km以下, 其中2~4 km云闪分布密集, 占总云闪的47.24%。

     

  • 图  1  三维和二维闪电定位系统站点分布图

    图  2  6月27日08时天气形势分析图

    图  3  6月27日08时宜昌站探空图(红色曲线为状态曲线,蓝色和绿色曲线为层结曲线)

    图  4  三维系统(a)、二维系统(b)雷电流幅值概率和累计概率(c)分布图

    图  5  三维系统(a)、二维系统(b)地闪时频分布图

    图  6  三维系统云闪时频分布图

    图  7  三维系统地闪落区(a)、密度(b)分布图

    图  8  二维系统地闪落区(a)、密度(b)分布图

    图  9  三维系统云闪落区(a)、密度(b)分布图

    图  10  三维系统云闪高度分布图

    表  1  6月27日08时—28日08时湖北省三维系统闪电频数统计表

    类型 频次/次 类型 频次/次 类型 数值/%
    云闪 6 759 正云闪 2 673 正云闪/云闪 39.55
    正云闪/全闪 13.86
    负云闪 4 086 负云闪/云闪 60.45
    负云闪/全闪 21.19
    地闪 12 528 正地闪 3 777 正地闪/地闪 30.15
    正地闪/全闪 19.58
    负地闪 8 751 负地闪/地闪 69.85
    负地闪/全闪 45.37
    下载: 导出CSV
  • [1] MASON B J. 云物理学[M].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504-584.
    [2] 周秀骥, 陶善昌, 姚克亚. 高等大气物理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535-602.
    [3] 郭润霞, 王迎春, 张文龙, 等.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393-400.
    [4] 蔡晓云, 宛霞, 郭虎. 北京地区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J]. 气象科技, 2001, 29(4): 33-35.
    [5] BIAGI C J, CUMMINS K L, KEHOE K E, et al. National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NLDN)performance in southern Arizona, Texas, and Oklahoma in 2003-2004[J]. J Geophys Res, 2007, 112(D5): D05208.
    [6] 王学良, 张科杰, 余田野, 等. 湖北地区云地闪电频次及雷电流幅值时间分布特征[J]. 电瓷避雷器, 2017(3): 1-9.
    [7] 宋敏敏, 郑永光. 我国中东部3—9月云-地闪电密度和强度分布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3): 322-333.
    [8] 郑栋, 孟青, 吕伟涛, 等.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5): 638-644.
    [9] 周成, 杨学斌, 吕伟绮, 等. 不同天气类型短时强降水与地闪特征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 2019, 39(2): 143-150.
    [10] 孟青, 樊鹏磊, 郑栋, 等.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闪与雷达参量关系[J]. 应用气象学报, 2018, 29(5): 524-533.
    [11] ZHANG G S, WANG Y H, QIE X S, et al. Using lightning locating system based on time-of-arrival technique to study three-dimensional lightning discharge processes[J]. Sci China Earth Sci., 2010, 53(4): 591-602.
    [12] FAN X P, ZHANG Y J, ZHENG D, et al. A new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location for low-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detection array[J]. J Geophys Res, 2018, 123(16): 8792-8812.
    [13] SUN Z L, QIE X S, LIU M Y, et al. Lightning VHF radiation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short-baseline TDOA technique-Validation in rockettriggered lightning[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3, 129-130: 58-66.
    [14] 王宇, 郄秀书, 王东方, 等. 北京闪电综合探测网(BLNET): 网络构成与初步定位结果[J]. 大气科学, 2015, 39(3): 571-582.
    [15] 王婷波, 郑栋, 周康辉, 等. 暴雨和雹暴个例中闪电特征对比[J]. 应用气象报, 2017, 28(5): 568-578.
    [16] 王东方, 孙竹玲, 袁善锋, 等. 北京多频段闪电三维定位网及一次雷暴过程的闪电时空演化特征[J]. 大气科学, 2020, 44(4): 851-864.
    [17] 王延东, 周筠君, 王喜阳, 等. 闪电资料在中尺度WRF模式中同化方法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2): 281-292.
    [18] 朱传林, 李国梁, 张弛儿, 等. 湖北省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定位误差仿真分析[J]. 暴雨灾害, 2017, 36(1): 91-96.
    [19] 李京校, 郭凤霞, 扈海波, 等.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SAFIR和ADTD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17, 36(4): 1115-1126.
    [20] 张华明, 钱勇, 刘恒毅, 等. 山西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结果对比[J]. 干旱气象, 2020, 38(2): 346-352.
    [21] 卢炳夫, 植耀玲, 陈丹, 等. 广西VLF/LF和ADTD闪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 41(2): 39-44.
    [22] 王学良, 黄小彦, 刘学春, 等. 2006-2007年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暴雨灾害, 2008, 27(04): 73-76.
    [23] 虞敏. VLF/LF三维全闪定位系统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了2015.
    [24] 郄秀书, 张其林, 袁铁, 等. 雷电物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108-109.
    [25] 郑栋, 张义军, 吕伟涛, 等. 大气不稳定与闪电活动的预报[J]. 高原气象, 2005, 24(2): 196-202.
    [26] QIE X, ZHANG T, ZHANG G, et al.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in different plateau regions of China[J]. Atmos Res, 2009, 91(2): 244-249.
    [27] 张廷龙, 郄秀书, 言穆弘, 等. 中国内陆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雷暴电学特征成因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5): 1 006-1 017.
    [28] 赵阳, 张义军, 董万胜, 等.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雷电特征初步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3): 405-410.
    [29] 苗爱梅, 贾利东, 吴蓁, 等. 070729特大暴雨的地闪特征与降水相关分析[J]. 气象, 2008, 34(6): 74-81.
    [30] 崔雪东, 张卫斌, 王芳. 浙江省二维和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对比分析及效能评估[J]. 科技通报, 2020, 36(7): 14-20.
    [31] 丁旻, 刘波, 陈春. 基于VLF/LF三维闪电探测系统的贵州省全闪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6): 110-115.
    [32] 阳宏声, 卢炳夫, 植耀玲, 等. 2017-2018年广西三维闪电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 41(3): 43-48.
    [33] 成勤, 王学良, 肖稳安, 等. 我国中部五省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暴雨灾害, 2011, 30(3): 254-259.
    [34] 王学良, 张科杰, 余田野, 等. 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征及累积概率分段修订[J]. 气象科技, 2016, 44(6): 1037-1042.
    [35] 纪晓玲, 冯建民, 穆建华, 等. 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6): 711-718.
    [36] 李建华, 郭学良, 肖稳安. 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2): 228-234.
    [37] 苟阿宁, 高正旭, 侯静, 等. 基于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的湖北省冷季"高架雷暴"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4): 528-541.
    [38] 苟阿宁, 王晓玲, 龙利民, 等. 一次局地暴雨的地闪特征及其与强降水的关系[J]. 气象科技, 2015, 43(5): 911-917.
  • 加载中
图(10)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1
  • HTML全文浏览量:  35
  • PDF下载量:  3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24
  • 修回日期:  2021-01-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9-27
  • 刊出日期:  2021-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