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空台”环流特征分析

刘达 许映龙 向纯怡 陈博宇

刘达, 许映龙, 向纯怡, 陈博宇.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空台”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6): 765-77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68
引用本文: 刘达, 许映龙, 向纯怡, 陈博宇.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空台”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6): 765-77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68
LIU Da, XU Yinglong, XIANG Chunyi, CHEN Boyu. ABS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JULY 2020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6): 765-77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68
Citation: LIU Da, XU Yinglong, XIANG Chunyi, CHEN Boyu. ABS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JULY 2020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6): 765-77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68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空台”环流特征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68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8YFC15064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C1501604

国家气象中心青年基金 Q202007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陈博宇,男,广东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定量降水预报、集合预报研究工作。E-mail:chenboyu@cma.gov.cn

  • 中图分类号: P444

ABSENCE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JULY 2020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 摘要: 2020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空台”事件。利用NCEP再分析数据集、中国气象局(CMA)台风最佳路径等资料研究了此次“空台”现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动力和热力学特征。使用台风潜在生成指数(DGPI)分析发现2020年7月大尺度环流背景不利于台风生成,环流系统的异常通过影响对流层垂直风切变和垂直运动限制了台风的活动。2020年7月马斯克林高压较常年明显偏西偏弱,导致索马里急流强度减弱,越赤道气流不活跃,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海域盛行一致的偏东气流,历史同期活跃在该区域的季风槽无法建立,从而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北半球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一侧,影响东半球冷空气势力较弱,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南亚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强且偏东,其东侧强盛的偏东气流将洋中槽截断,在西北太平洋区域出现反气旋性环流,该区域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对流层中层强烈的下沉气流抑制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此外,受中高层环流系统异常的影响,7月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洋面和南海地区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常年偏高2~4 m/s,南海部分海域偏高达4~8 m/s,同时该区域内异常偏强的下沉气流导致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偏低,大气层结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动力和热力条件均不利于热带扰动的进一步发展。

     

  • 图  1  1949—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逐月台风生成数量

    黑色*号代表2020年台风数量(单位:个)。

    图  2  1981—2019年气候态和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逐月DGPI

    图  3  1949—2019年7月(a)和8月(b)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源地

    b图中红点代表2020年8月台风生成源地(单位:个)。

    图  4  2020年7月(红色)和8月(蓝色)西北太平洋和南海DGPI及各项相对于气候态的异常

    图  5  气候态(a、b)和2020年(c、d)7月(a、c)、8月(b、d)850 hPa风场

    填色为纬向风速(单位:m/s),d中红色点代表2020年8月台风生成源地。

    图  6  7月(a)和8月(b)气候态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以及2020年7月(c)、8月(d)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单位:dagpm)

    红色方框所示区域为历史同期台风生成源地,红色点代表2020年8月台风生成位置。

    图  7  2020年7月副高强度(黑色虚线)和面积(黑色实线)指数异常

    图  8  7月(a)、8月(b)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气候态,2020年7月(c)、8月(d)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及其(e、f)距平(单位:dagpm)

    图  9  7月(a)和8月(b)200 hPa风场气候态,2020年7月(c)和8月(d)200 hPa风场及其异常(e~f)

    填色为纬向风速(单位:m/s)。

    图  10  2020年7月(a)、8月(b)850 hPa 10~20 °N纬向风场(单位:m/s)

    图  11  2020年7月(a)和8月(b)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单位:℃)

    图  12  2020年7月(a)和8月(b)印度洋净热通量(单位:W/m2)

    图  13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垂直风切变

    a. 2020年7月;b. 7月气候态;c. 2020年7月距平。单位:m/s。

    图  14  700 hPa相对湿度

    a. 2020年7月;b. 7月气候态;c. 2020年7月距平。单位:%。

    图  15  700 hPa气温

    a. 2020年7月;b. 7月气候态;c. 2020年7月距平。单位:℃。

  • [1] 陈联寿, 丁一汇.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 ZHAN R, WANG Y, WU C C. Impact of SSTA in the East Indian Ocean on the frequency of Northwest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A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tudy[J]. J Climate, 2011, 24(23): 6 227-6 242.
    [3] 罗琪, 张芳华. 2020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2020, 46(10): 1 385-1 392.
    [4] WANG C, WU K, WU L, et al. What caused the unprecedented absence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in July 2020?[J]. Geophy Res Lett, 2021, 48, e2020GL092282.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92282
    [5] GRAY W M. Global view of the origin of tropical disturbances and storms[J]. Mon Wea Rev, 1968, 96(10): 669-700. https://doi.org/10.1175/1520-0493(1968)096<0669:GVOTOO>2.0.CO;2
    [6] RITCHIE E A, HOLLAND G J. Large-Scal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ropical cyclogenesis in the Western Pacific[J]. Mon Wea Rev, 1999, 127(9): 2 027-2 043.
    [7] 吕心艳, 端义宏. 季风槽内热带气旋生成的基本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11, 69(6): 990-1 000.
    [8] 高建芸, 张秀芝, 江志红, 等.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异常与热带气旋活动[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 30(3): 35-47.
    [9] REYNOLDS R W, RAYNER N A, SMITH T M, et al. An improved in situ and satellite SST analysis for climate[J]. J Climate, 2002, 15 (2002): 1 609-1 625.
    [10] 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R-2)[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2, 83(11): 1 631-1 643.
    [11] YING M, ZHANG W, YU H,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opical cyclone database[J]. J Atmos Oceanic Technol, 2014, 31, 287-301. doi: 10.1175/JTECH-D-12-00119.1
    [12] LU X Q, YU H, YING M, et 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database created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J]. Adv Atmos Sci, 2021, 38(4): 690-699. doi: 10.1007/s00376-020-0211-7
    [13] WANG B, MURAKAMI H. Dynamic genesis potential index for diagnosing present-day and future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15: 114008. 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bbb01.
    [14] 刘芸芸, 李维京, 艾孑兑秀, 等.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及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4): 414-423.
    [15] LIU Y Y, LIANG P, SUN Y.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characteristics, variability, teleconnections and projection[M]. Cambridge, MA: Elsevier, 2019: p237.
    [16] EMANUEL K, NOLAN D S.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and global climate[C]//26th Conference on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Meteorology. American Meteorology Society, 2004.
    [17] 龚道溢, 何学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J]. 地理学报, 2002, 57(2): 185-193.
    [18] 张瑞萍, 周叶芳, 郭可义. 2003年夏季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和极涡位置的关系[J]. 气象科学, 2005, 25(5): 528-533.
    [19] 陶诗言, 朱福康.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J]. 气象学报, 1964(4): 3-14.
    [20] 任荣彩, 吴国雄. 1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J]. 气象学报, 2003, 61(2): 180-195.
    [21] 任荣彩, 刘屹岷, 吴国雄. 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J]. 气象学报, 2007, 65(2): 47-61.
    [22] 刘娜. 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3] 陈联寿, 端义宏, 宋丽莉, 等. 台风预报及其灾害[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24] ZHU T, ZHANG D L, WENG 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urricane Bonnie (1998). Part I: Eyewall evolution and intensity changes[J]. Mon Wea Rev, 1993, 132(1): 225-241.
    [25] 陈国民, 沈新勇. 刘佳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及结构的影响[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0, 31(1): 1-4.
    [26] MURAKAMI T, WANG W.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Jacobsen Estimator for Windowed Signals[C]// ICASSP 2020-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IEEE, 2020.
    [27] 黄荣辉, 皇甫静亮, 武亮, 等. 关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对热带气旋生成影响和机理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6(6): 767-785.
    [28] 黄勇, 李崇银, 王颖, 等. 近百年西北太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特征与ENSO的关系[J]. 海洋预报, 2008(1): 80-87.
    [29] 陈光华, 黄荣辉. 西北太平洋低频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作用及其物理机制[J]. 大气科学, 2009, 33(2): 205-214.
    [30] 潘静, 李崇银, 宋洁.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J]. 大气科学, 2010, 34(6): 1 059-1 070.
  • 加载中
图(1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2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 PDF下载量:  5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4-06
  • 修回日期:  2022-10-0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6
  • 刊出日期:  2022-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