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麦健华 邓涛 于玲玲 何国文 李颖昕 余欣洋 耿一超

麦健华, 邓涛, 于玲玲, 何国文, 李颖昕, 余欣洋, 耿一超.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6): 833-8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82
引用本文: 麦健华, 邓涛, 于玲玲, 何国文, 李颖昕, 余欣洋, 耿一超.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6): 833-8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82
MAI Jianhua, DENG Tao, YU Lingling, HE Guowen, LI Yingxin, YU Xinyang, GENG Yichao.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EXCEEDING OZON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ZHONGSHAN FROM 2015 TO 2019[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6): 833-8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82
Citation: MAI Jianhua, DENG Tao, YU Lingling, HE Guowen, LI Yingxin, YU Xinyang, GENG Yichao.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EXCEEDING OZON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ZHONGSHAN FROM 2015 TO 2019[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6): 833-8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82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8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YFC02146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8YFC0213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775037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 2020B1111360003

广东省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GRMCTD202003

中山市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JKT20191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邓涛,男,广东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气象研究工作。E-mail:tdeng@gd121.cn

  • 中图分类号: X16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EXCEEDING OZON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ZHONGSHAN FROM 2015 TO 2019

  • 摘要: 利用广东省中山市2015—2019年的地面臭氧浓度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山市近年来臭氧超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天数从22天增加至66天,臭氧年评价值增长36%,中度污染以上天数占超标天数比例从9.1%增长至36.4%。臭氧超标主要集中在8—11月,其中9月超标天数最多。夏秋季节臭氧超标主要发生在气温高、湿度低、太阳辐射强、日间10—14时无明显降水、吹北风的气象条件下,臭氧的污染潜在源区主要位于中山西部到北部的城市。风向和气温是臭氧超标最重要的指标,夏、秋季日间吹北风且日最高气温在33 ℃或以上时超标率分别达到89.1%和78.6%。2017年和2019年在相同的最高温、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降水和风速条件下的臭氧超标率均远高于2015年。当臭氧起始浓度在10 μg/m3以下、11~30 μg/m3及30 μg/m3以上时,夏(秋)季从起始浓度达到超标分别用时7.1(6.9) h、6.2(6.2) h和5.8(5.9) h,相应气温上升7.2(7.1) ℃、5.8(5.8) ℃和4.7(5.1)℃,起始浓度增大时,超标耗时和气温变化均呈减小趋势。

     

  • 图  1  中山市2015—2019年臭氧超标天数及臭氧浓度年评价值

    图  2  中山市2015—2019年各月份臭氧超标天数及平均O3-8 h

    图  3  夏季(a)和秋季(b)不同日最高气温范围下平均O3-8 h及超标率

    图  4  夏季(a)和秋季(b)不同日均相对湿度范围下平均O3-8 h及超标率

    图  5  夏季(a)和秋季(b)不同太阳辐射范围下平均O3-8 h及超标率

    图  6  夏季(a)和秋季(b)日间不同降水量级下平均O3-8 h及超标率

    图  7  夏秋两季日间降雨量、最大降水出现时间与臭氧污染等级的关系

    图  8  夏季和秋季日间有、无臭氧污染时的风向频率

    图  9  2019年中山市臭氧污染潜在源区分析

    图  10  2015、2017和2019年相同气象条件下的臭氧超标率

    图  11  Group-A(a)、Group-B(b)和Group-C(c)从起始浓度到首次超标的用时及气温变化

    表  1  中山市2015—2019年气候特征

    年份 平均气温/℃ 平均湿度/% 平均风速/(m/s) 北风风频/% 总日照时数/h 总降水量/mm
    2015 23.7 79 1.9 34 1 963.4 1 723.2
    2016 23.0 80 1.8 46 1 697.6 2 888.2
    2017 23.3 78 1.8 44 1 939.9 1 837.9
    2018 23.2 81 1.7 40 1 821.1 2 283.4
    2019 24.0 79 1.8 35 1 718.0 1 957.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夏秋两季各气象要素与O3-8 h的相关系数

    季节 日最高气温 日均相对湿度 太阳辐射 日间降水量 风速
    夏季 0.50 -0.48 0.36 -0.15 -0.23
    秋季 0.46 -0.54 0.66 -0.23 -0.21
    注:表中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多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臭氧超标率(Wd:日间主要风向;Tmax:日最高气温;RH:日均相对湿度;Ws:日间平均风速;Ra:太阳辐射)

    季节 夏季 秋季
    气象条件(超标率) Wd: 北风(69.2%) Wd: 其他(3.8%) Wd: 北风(39.2%) Wd: 其他(14.6%)
    Tmax≥33 ℃ (89.1%) Tmax≥35 ℃ (13.3%) Tmax≥33 ℃ (78.6%) Tmax≥33 ℃ (28.2%)
    Ws≤2 m/s (28.6%) RH≤80% (40%)
    Ws≤2 m/s (58.3%)
    Ra≥500 W/m2 (7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夏、秋季起始浓度到首次超标用时及气温变化

    分组 夏季 秋季
    用时/h 气温变化/℃ 用时/h 气温变化/℃
    平均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最小 平均 最大 最小
    Group-A 7.1 9 5 7.2 9.1 4.8 6.9 10 4 7.1 11.7 4.5
    Group-B 6.2 9 4 5.8 8.4 4.0 6.2 11 4 5.8 8.8 4.0
    Group-C 5.8 10 4 4.7 6.4 2.5 5.9 10 4 5.1 8.3 2.6
    下载: 导出CSV
  • [1] LI Y C, YU J Z, HO S,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and organic aerosol source analysis during cold front episodes in Hong Kong, China[J].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2, 118: 41-51.
    [2] SHAO M, TANG X Y. City clusters in China: Air and surface weather pollution[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4: 353-361.
    [3] CHEN X H, WANG Z F, LI J, et al. Simulation on differen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mass concentration to emission changes over mainland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3: 692-703.
    [4] 赵卉卉, 王明旭, 张永波. 广东省"十三五"环境保护战略思考[J]. 环境保护科学, 2016, 42(1): 28-32.
    [5]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部.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 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006/P020200602509464172096.pdf.
    [6] VINGARZAN R. A review of surface ozone background levels and trend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4, 38(21): 3 431-3 442.
    [7] 易睿, 王亚林, 张殷俊,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臭氧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8): 2 370-2 377.
    [8] 王燕丽, 薛文博, 雷宇, 等. 京津冀地区典型月O3污染输送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10): 3 684-3 691.
    [9] 刘建, 吴兑, 范绍佳, 等. 前体物与气象因子对珠江三角洲臭氧污染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3): 813-820.
    [10] 杨显玉, 易家俊, 吕雅琼, 等. 成都市及周边地区严重臭氧污染过程成因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5): 2 000-2 009.
    [11] 李莉莉, 王隆, 刘喜平, 等. 哈尔滨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要素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5): 1 991-1 999.
    [12] 刘超, 张恒德, 张天航, 等. 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夜间臭氧增长成因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 40(8): 3 332-3 341.
    [13] 环境保护部发布. (HJ 663-201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2013-09-22发布, 2013-10- 01实施.
    [1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Z]. https://img74.hbzhan.com/4/20201016/637384586133551705645.pdf.
    [15] FISHMAN J, CRUTZEN P J. The origin of ozone in troposphere[J]. Nature, 1978, 274: 855-858.
    [16] 张小娟, 李莉, 王红丽, 等. 2010-2016年上海城区臭氧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9(1): 86-94.
    [17] 吴锴, 康平, 于雷, 等. 2015-2016年中国城市臭氧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8(6): 2 179-2 190.
    [18] 王占山, 李云婷, 陈添, 等. 北京城区臭氧日变化特征及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 001-3 008.
    [19] XU J, MA J Z, ZHANG X L, et al. Measurements of ozone and its precursors in Beijing during summertime: impact of urban plumes on ozone pollution in downwind rural area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2011, 11: 17 337-17 373.
    [20] 程念亮, 李云婷, 张大伟, 等. 2014年北京市城区臭氧超标日浓度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 环境科学, 2016, 37(6): 2 041-2 051.
    [21] 王磊, 刘端阳, 韩桂荣, 等. 南京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8(4): 1 285-1 296.
    [22] 梁永贤, 尹魁浩, 胡泳涛, 等. 深圳地区臭氧污染来源的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6): 1 390-1 396.
    [23] 马晓丹, 赵天良, 胡俊, 等. 南京地区一次臭氧污染过程的行业排放贡献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9(1): 105-115.
    [24] 杨健, 尹沙沙, 于世杰, 等. 安阳市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 41(1): 115-124.
    [25] 黄俊, 廖碧婷, 吴兑, 等. 广州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8(1): 23-31.
    [26] 吴锴, 康平, 王占山, 等. 成都市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11): 4 241-4 252.
    [27] 高晓荣, 邓雪娇, 谭浩波, 等. 广东四大区域污染过程特征与影响天气型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8(5): 1 708-1 716.
    [28] 王玫, 郑有飞, 柳艳菊, 等. 京津冀臭氧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7): 2 689-2 698.
    [29] 赵伟, 高博, 卢清, 等. 2006-2019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趋势[J]. 环境科学, 2021, 42(1): 97-105.
    [30] 麦健华, 邓涛, 于玲玲, 等. 中山市旱季霾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6): 2 170-2 179.
    [31] 麦健华, 邓涛, 黄烨琪, 等. 中山市一次灰霾天气过程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9): 3 258-3 267.
    [32] 环境保护部发布.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2012-02-29, 2010- 01-01实施.
    [3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S].
    [34] ASHBAUGH L L, MALM W C, SADEH W Z. A residence time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sulfur concentrations at grand Canyon[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85, 19(8): 1 263-1 270.
    [35] 齐艳杰, 于世杰, 杨健, 等. 河南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 41(2): 587-599.
    [36] 李明华, 甘泉, 曹静, 等. 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3): 324-331.
    [37] HUANG Z J, ZHONG Z M, SHA Q G, et al. An updated model-ready emission inventory for Guangdong Province by incorporating big data and mapping onto multiple chemical mechanism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69: 144535.
    [38] 杨柳, 王体健, 吴蔚, 等. 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1): 109-117.
  • 加载中
图(1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5-17
  • 修回日期:  2022-07-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06
  • 刊出日期:  2022-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