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汪姚 黄莉 尚丽君 廖花妹 谢水石 龚煜涵 钟科元

汪姚, 黄莉, 尚丽君, 廖花妹, 谢水石, 龚煜涵, 钟科元.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1): 146-15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5
引用本文: 汪姚, 黄莉, 尚丽君, 廖花妹, 谢水石, 龚煜涵, 钟科元.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1): 146-15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5
WANG Yao, HUANG Li, SHANG Lijun, LIAO Huamei, XIE Shuishi, GONG Yuhan, ZHONG Keyuan. Dynamic Changes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China During 1960—2018[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1): 146-15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5
Citation: WANG Yao, HUANG Li, SHANG Lijun, LIAO Huamei, XIE Shuishi, GONG Yuhan, ZHONG Keyuan. Dynamic Changes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China During 1960—2018[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1): 146-15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5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01600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GJJ211441

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2101094931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开放课题基金 DPGNNU1401

江西省城市固废低碳循环技术重点实验室(赣南师范大学)开放基金 20212BCD42015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钟科元,男,江西省人,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E-mail:zkygeo@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34

Dynamic Changes in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China During 1960—2018

  • 摘要: 日照时数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能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之一,分析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595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日照时数数据,选取3个指数(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 3 h·d-1的天数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量化日照时数变化,并分析了中国日照时数指数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1) 中国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不均,日照时数高的地区分布在青藏、西北、华北地区。青海冷湖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最多的区域;四川盆地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的天数最少的区域。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由最低值的四川盆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增加。(2) 1960—2018年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 < 0.001),其中东北的南部、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新疆的中部地区日照时数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 < 0.001);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3) 日照时数变化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与北极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中国东部地区大气环流主要通过影响天气进而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太阳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日照时数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 图  1  研究区域与气象站点分布

    图  2  中国年日照时数(a)、日照时数≥6 h·d-1(b)和≥3 h·d-1(c)的天数空间分布

    图  3  中国1960—2018年年日照时数(a)、日照时数≥6 h·d-1(b)和≥3 h·d-1(c)的天数的年际变化

    图  4  中国1960—2018年春节(a)、夏季(b)、秋季(c)、冬季(d)日照时数年际变化

    图  5  中国年日照时数(a)、日照时数≥6 h·d-1(b)和≥3 h·d-1(c)的天数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图  6  日照时数与大气环流相关性的空间分布

    表  1  日照时数与大气环流的相关系数

    季节 北极涛动 东亚季风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 亚洲区极涡强度
    -0.18 0.20 -0.29* 0.12
    -0.31* 0.31* -0.50*** 0.57***
    -0.32* -0.09 -0.03 0.44***
    -0.31* -0.10 -0.04 0.34**
    -0.44*** 0.14 -0.37** 0.60***
    下载: 导出CSV
  • [1] 李矜霄, 何萍, 钟瑞, 等. 近50年云贵高原楚雄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 (2): 407-412.
    [2] 虞海燕, 刘树华, 赵娜, 等. 我国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风速、降水的关系[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3): 389-398.
    [3] 袁小康, 谷晓平, 王济. 中国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进展[J]. 贵州气象, 2011, 35(5): 1-4.
    [4] 王晓梅, 张山清, 普宗朝, 等. 近50年乌鲁木齐市太阳能资源时空变化分析[J]. 气象, 2013, 39(4): 443-452.
    [5] BRAZDIL R. Fluctuation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 Int J Climatol, 1994, 14(9): 1 017-1 034.
    [6] 齐月, 房世波, 周文佐. 近50年来中国东、西部地面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境变化的关系[J]. 物理学报, 2015, 64(8): 398-407.
    [7] DOBESCH H. On the variations of sunshine duration in Austria[J]. Theor Appli Climatol, 1992, 46(1): 33-38.
    [8] JHAJHARIA, SINGH V P. Trends in temperatur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Northeast India[J]. Int J Climatol, 2011, 31(9): 1 353-1 367.
    [9] WEBER G 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sunshine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J]. Theor Appli Climatol, 1990, 41(1-2): 1-9.
    [10] 徐宗学, 赵芳芳. 黄河流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J]. 资源科学, 2005, 28(5): 153-159.
    [11] 华维, 范广洲, 周定文, 等. 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0): 1 810-1 817.
    [12] 于赢东, 杨志勇, 刘永攀, 等. 变化环境下海河流域降水演变研究综述[J]. 水文, 2010, 30(4): 32-35.
    [13] VOIGT A, SHAW T A. Circulation response to warming shaped by radiative changes of clouds and water vapour[J].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2): 102-106.
    [14] ZHONG K Y, ZHENG F L, WU H Y, et al. Dynamic changes in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the Songhua River Basin, China[J]. Atmos Res, 2017, 190(1): 77-88.
    [15] WANG L Y, CHEN S F, ZHU W B,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its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s North-South Transition Zone during 1960-2017[J]. Atmos Res, 2021, 252(15): 1-12.
    [16] 赵东, 罗勇, 高歌, 等. 1961年至2007年中国日照的演变及其关键气候特征[J]. 资源科学, 2010, 32(4): 701-711.
    [17] URBAN G, MIGALAI K, PAWLICZEK P.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variability in the main ridge of the Karkonosze Mountains in relation to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J]. Theor Appli Climatol, 2018, 131(3-4): 1 173-1 189.
    [18] 寿陛扬, 王明, 陈二永.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生态区域[J]. 生态经济, 1992, 7(6): 40-44.
    [19] 熊光明, 陈权亮, 魏麟骁, 等. 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6): 683-90.
    [20] 白爱娟, 翟盘茂. 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讨论[J]. 气象科学, 2007, 27(5): 584-590.
    [21] 张洁, 周天军, 宇如聪, 等. 中国春季典型降水异常及相联系的大气水汽输送[J]. 大气科学, 2009, 33(1): 121-134.
    [22] 王林, 龚海楠, 兰晓青. 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J]. 大气科学学报, 2021, 44(1): 50-60.
    [23] 关学锋, 孙卫国, 李敏姣, 等. 1965—2012年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北极涛动的响应[J]. 干旱区研究, 2016, 33(4): 681-689.
    [24] 李红军, 马玉芬. 夏季区域极涡异常对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的影响[J]. 应用气象学报, 2017, 28(5): 589-599.
    [25] 唐见, 曹慧群, 陈进. 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因子关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5): 840-852.
    [26] 胡畔, 陈波, 史培军. 中国暴雨洪涝灾情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5): 1 148-1 162.
    [27] 何超, 周天军, 吴波. 影响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的关键海区及影响机制[J]. 气象学报, 2015, 73(5): 940-951.
    [28] 晏红明, 李清泉, 王东阡. 云南雨季的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1): 12-22.
    [29] HE S, WANG H. Linkage between the East Asian January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the preceding Arctic Oscillation[J]. Int J Climatol, 2016, 36(2): 1 026-1 032.
    [30] 闵屾, 刘健. 鄱阳湖区域极端降水异常的特征及成因[J]. 湖泊科学, 2011, 23(3): 435-444.
    [31] SEN P K. Estimates of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Kendall's Tau[J]. J Amer Stat Assoc, 1968, 63(324): 1 379-1 389.
    [32] ANGEL J K. Variation in United States cloudiness and sunshine duration between 1950 and the drought year of 1988[J]. J Climate, 1990, 3(2): 296-308.
    [33] 李柯, 何凡能. 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 049-1 054.
    [34] 汪治桂, 王兴丽, 王建兵, 等. 1961—2017年黄河源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 太阳能学报, 2022, 43(11): 125-131.
    [35] 肖风劲, 张旭光, 廖要明, 等. 中国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0): 92-100.
    [36] 李勇, 杨晓光, 代姝玮, 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1): 2 912-2 921.
    [37] 周晓宇, 张新宜, 崔妍, 等. 1961—2009年东北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5): 112-120.
    [38] 马洁华, 刘园, 杨晓光, 等.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J]. 生态学报, 2010, 30(14): 3 818-3 827.
    [39] 史建桥, 白淑英, 周寅, 等. 近50年甘肃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8(1): 64-70.
    [40] 张立波, 肖薇. 1961—2010年新疆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2): 130-137.
    [41]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J]. 高原气象, 1999, 18(4): 465-476.
    [42] 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2): 238-244.
    [43] 司东, 袁媛, 崔童, 等. 2013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 气象, 2014, 40(4): 494-501.
    [44] 王林, 龚海楠, 兰晓青. 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J]. 大气科学学报, 2021, 44(1): 50-60.
    [45] 田起. 锦州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相关度分析[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0, 39(6): 27-29.
    [46] 张蔚, 侯姝伊. 东亚冬季风与青藏高原北支脊的关系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 27(10): 117-119.
    [47] 丁一汇, 司东, 柳艳菊, 等.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J]. 大气科学, 2018, 42(3): 533-558.
    [48] 黄荣辉, 顾雷, 陈际龙, 等. 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J]. 大气科学, 2008, 32(4): 691-719.
    [49] 李春, 孙照渤.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25(4): 458-464.
    [50] 黄菊梅, 周俊菊, 窦娇, 等. 季风边缘区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22, 41(3): 536-545.
    [51] 牛晓瑞, 王淑瑜. 华北地区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高原气象, 2012, 31(5): 1 340-1 347.
    [52] 王遵娅, 丁一汇. 夏季亚洲极涡的长期变化对东亚环流和水汽收支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1): 20-29.
  • 加载中
图(6)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5
  • HTML全文浏览量:  64
  • PDF下载量:  2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7-11
  • 修回日期:  2023-12-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12
  • 刊出日期:  2024-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