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

宋润田 金永利

宋润田, 金永利.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4): 443-451.
引用本文: 宋润田, 金永利.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4): 443-451.
SONG Run-tian, JIN Yong-li. ANALYSIS OF CONTROL FACTORS OF TEMPERATUREINVERSION OF ADVECTION FOG WIND FIELD AND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1, (4): 443-451.
Citation: SONG Run-tian, JIN Yong-li. ANALYSIS OF CONTROL FACTORS OF TEMPERATUREINVERSION OF ADVECTION FOG WIND FIELD AND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1, (4): 443-451.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

ANALYSIS OF CONTROL FACTORS OF TEMPERATUREINVERSION OF ADVECTION FOG WIND FIELD AND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IELD

  • 摘要: 利用多普勒声雷达所获取的在时间、空间(垂直方向)较为密集的实时资料,对北京地区1997年12月18日平流大雾时的温度场和相应的水平风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影响温度层结变化的因子,对逆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的各个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析表明:(1)上层逆温与位于其顶部附近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是相伴出现的,其性质属下沉逆温。其逆温强度的变化与其顶部较为强劲的偏北气流变化同向。由于其本身处在较强的风切变之下,使其本身湍流不易发展,同时它也象盖子一样阻挡了上部动量和热量的下传,对近地层逆温的稳定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2)不论在逆温稳定维持阶段或是逆温大幅度减弱阶段,垂直运动都是逆温发展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而地表的辐射冷却,对近地层逆温的影响,表现为较强的回波强度峰值,对应气温变化的谷值。

     

  • [1] 吕乃平,邓青山,丁春林.边界层大气的混合层结构[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声雷达和边界层大气探测[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5-34.
    [2] 范锡安,陈景南,郑月明.单点声雷达测温系统[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声雷达和边界层大气探测[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0.
    [3] 周明煜,朱翠娟,李诗铭.一次冷锋过境后的边界层结构[J].气象学报,1980,3:249-258.
    [4] 赵德山,洪钟祥.典型辐射逆温生消过程中的爆发性特征[J].大气科学,1981,4:409-415.
    [5] 朱翠娟,曲绍厚,周明煜.锋前暖区天气的声雷达回波特征[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声雷达和边界层大气探测[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61-70.
    [6]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教研室.天气分析和预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54-61.
    [7] 温杏琴,董晓敏,傅顺英.厚度平流涵差的查算和应用[J].气象,1982,3:13-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55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9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06-13
  • 修回日期:  2000-12-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