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

覃慧玲 简茂球 袁卓建 王东晓

覃慧玲, 简茂球, 袁卓建, 王东晓.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1): 39-50.
引用本文: 覃慧玲, 简茂球, 袁卓建, 王东晓.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1): 39-50.
QIN Hui-ling, JIAN Mao-qiu, YUAN Zhuo-jian, WANG Dong-xiao. A NUMERICAL DIAGNO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CHINA SEA IN 1984[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4, (1): 39-50.
Citation: QIN Hui-ling, JIAN Mao-qiu, YUAN Zhuo-jian, WANG Dong-xiao. A NUMERICAL DIAGNO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CHINA SEA IN 1984[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4, (1): 39-50.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501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5021项目资助

A NUMERICAL DIAGNO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CHINA SEA IN 1984

  • 摘要: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1984年南海地区4月28日~5月31日每日两个时次的局地平均经向环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反映出1984年南海夏季风形势的建立是一个经历反复的过程。此外,用诊断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动力和热力强迫因子对季风经向环流的贡献,发现驱动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首要因子是潜热加热项,主要由北部凝结加热,南部蒸发冷却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场分布使得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为正。温度垂直对流输送项的作用次之,该项的分布在南海北部的值为正、南部值近似为零,这种分布形势也使该因子能单独引起一个正季风环流。第三大因子是纬向温度平流输送项,在南海地区北部有暖平流,南部冷平流的温度平流分布形势对季风环流也起正的作用。而对季风中断期的因子分析表明:潜热加热及纬向温度平流的作用与正季风环流建立期完全相反,温度垂直对流的正作用也大大减弱。

     

  • [1] 陈红,赵思雄. 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试验期间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及其环流特征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0,24:238-252.
    [2] 陈文玉,陈文诚,张红岩. 南海季风爆发与梅雨活动[J].海洋预报,2000,17:38-42.
    [3] 史学丽,丁一汇. 1994年中国华南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成因与夏季风活动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0,55: 666-678.
    [4] 汪永铭,苏百兴,常越. 1998年试验期间华南暴雨的系统配置和环流特点[J].热带气象学报,2000,16:123-130.
    [5] SHAO Hui, QIAN Yong-fu. Main features of regional circulation variation during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in1998[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17: 322-338.
    [6] 王世玉,钱永甫. 1998年地面加热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联系[J].气象学报,2001,59:31-40.
    [7] 简茂球,罗会邦. 1998年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与南海季风建立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1,20: 381-387.
    [8] 简茂球,贺海晏.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年对流层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2000,39:97-102.
    [9] 王黎娟,何金海,徐海明,等. 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爆发过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135-140.
    [10] 罗会邦. 南海夏季风爆发及相关雨带演变特征[A].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57-65.
    [11] 吴池胜. 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01,25: 455-464.
    [12] CHANG C P, CHEN T J. Tropical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southwest monsoon onset and westerly surge over South ChinaSea[J].Mon Wea Rev, 1995, 123: 3254-3267.
    [13] 李崇银,屈昕. 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J].大气科学,2000,24:1-14.
    [14] 何金海,徐海明,周兵,等.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333-344.
    [15] 赵永平,陈永利,白学志,等. 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0,16: 202-211.
    [16] 毛江玉,谢安,宋焱云.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0,58:556-569.
    [17] 贺海晏,温之平,简茂球,等.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II--热带季风建立迟早的年际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9(4): 99-103.
    [18] YUAN Zhuo-Jian, HE hai-yan, LUO Hui-bang,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orced local Hadley(Anti-Hadley)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17: 538-554.
    [19] 何金海,谭言科. 1990-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日期[A].SCSMEX研讨会文集[C].2000.
    [20] 袁卓建,王同美,郭裕福. 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Ⅰ--算法设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9(6):112-116.
    [21] 陈桂兴,袁卓建,梁建茵,等.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J].气候与环境研究, 待发表.
    [22] 袁卓建,王同美. 局地经向环流的诊断方程[A].东亚季风和中国暴雨[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496-505.
    [23] 谢利. 南海夏季风降水爆发的年际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初探[D].2000.
    [24] 谢安. 关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季风强度定义的初步意见[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C].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67-70.
    [25] 简茂球,贺海晏. 亚洲夏季风建立前后对流层温度场演变特征及其热力成因[J].热带气象学报,2000, 16: 97-105.
    [26] 高辉,何金海,柳俊杰. 40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A].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C].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42-4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7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04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5-20
  • 修回日期:  2003-01-0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