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广东气候变暖若干特征及其对气候带变化的影响

陈新光 钱光明 陈特固 李春梅 余克服

陈新光, 钱光明, 陈特固, 李春梅, 余克服. 广东气候变暖若干特征及其对气候带变化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547-552.
引用本文: 陈新光, 钱光明, 陈特固, 李春梅, 余克服. 广东气候变暖若干特征及其对气候带变化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547-552.
CHEN Xin-guang, QIAN Guang-ming, CHEN Te-gu, LI Chun-mei, YU Ke-fu.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IMPACT ON CLIMATE BELTS CHANGE IN GUANGDO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 (6): 547-552.
Citation: CHEN Xin-guang, QIAN Guang-ming, CHEN Te-gu, LI Chun-mei, YU Ke-fu.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IMPACT ON CLIMATE BELTS CHANGE IN GUANGDO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 (6): 547-552.

广东气候变暖若干特征及其对气候带变化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1009)资助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IMPACT ON CLIMATE BELTS CHANGE IN GUANGDONG

  • 摘要: 对广东省近50年的气温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广东省陆面气温增暖率为0.16℃/10年,低于全国和全球陆面增暖率;气候变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冬季和春季明显大于夏季和秋季,沿海地区明显大于内陆地区,气候带向北移动的趋向明显,北热带区域面积在扩大,南亚热带区域面积在缩小,中亚热带区面积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东气候变暖具有地方性特征,主要是受大气环流、海温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 [1] IPCC.Climate Change 2001[R].The Scientific Basis.Houghton J T et al.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81.
    [2] 陈新光,潘蔚娟.广东省气候变暖的时空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04(增刊):33-34.
    [3] 吴志权,陈明先,陈创买.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1):107-112.
    [4] 纪忠萍,林钢,李晓娟,等.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2):207-216.
    [5] 罗秋红,纪忠萍.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成因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4):427-434.
    [6] LEVINSON D H,WAPLE A M EDS.State of the Climate in 2003[J].Bull Amer Meteor Soc,2004,85:S1-S72.
    [7]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验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8] 林学春,于淑秋.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39-45.
    [9] 丁一汇,耿全震.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J].气象,1998,24(3):12-17.
    [10] 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11] 李立,许金电,蔡榕硕.20世纪90年代南海海平面的上升趋势[J].科学通报,2002,47(1):59-62.
    [12] 陈月娟,张弘,周任君,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J].大气科学,2001,25(4):515-522.
    [13] 郭其蕴,蔡静宁,邹雪梅,等.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569-576.
    [14] 彭子成,陈特固,聂宝符,等.近50余年来南海西沙海域冬季风强度变率[J].地理学报,2003,58(5):721-726.
    [15] 曾侠,钱光明,潘蔚娟.珠江三角洲都市群城市热岛效应初步研究[J].气象,2004,30(10):12-15.
    [16] 黄嘉佑,刘小宁,李庆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13-721.
    [17] 罗森波,罗秋红,谢炯光,等.广州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统计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567-573.
    [18] 何惠明.广东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12(1):69-71.
    [19] 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等.利用MODIS研究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3,48(9):2094-2100.
    [20] 程纯枢.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68-70.
    [21] 庞庭颐.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地区热量带的划分[J].地理学报,1996,51(3):224-229.
    [22] 鹿世瑾.华南气候[J].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308-30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9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209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1-11
  • 修回日期:  2006-01-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