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夏季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

郑祚芳 王迎春 刘伟东

郑祚芳, 王迎春, 刘伟东. 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夏季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672-676.
引用本文: 郑祚芳, 王迎春, 刘伟东. 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夏季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6): 672-676.
ZHENG Zuo-fang, WANG Ying-chun, LIU Wei-dong.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FOR THE EFFECTS OF TERRAIN AND LANDUSE TO SUMMER HEAT WAVE IN BEIJI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 (6): 672-676.
Citation: ZHENG Zuo-fang, WANG Ying-chun, LIU Wei-dong.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FOR THE EFFECTS OF TERRAIN AND LANDUSE TO SUMMER HEAT WAVE IN BEIJI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 (6): 672-676.

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北京夏季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委项目(H020620190091);科技部项目(2002BA904B05,2002DIB10051)共同资助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FOR THE EFFECTS OF TERRAIN AND LANDUSE TO SUMMER HEAT WAVE IN BEIJING

  • 摘要: 应用中尺度MM5v3模式,对2002年7月14日的高温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北京周边地形及城市下垫面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焚风效应来实现的,它加剧了背风坡一侧高温的强度。敏感性试验还表明,城市下垫面通过所获得感热和释放潜热的不同进而影响近地面层温度,采用真实地表能较好改进模式对逐时气温演变、日最高气温及其出现时间的模拟精度。

     

  • [1] 罗秋红,纪忠萍.广东省盛夏气温异常的成因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4):427-434.
    [2] 张一平,何云玲,马友鑫,等.热带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1):73-78.
    [3] 邓莲堂,束炯,李朝颐.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273-280.
    [4] 丁金才,叶其欣,丁长根.上海地区高温分布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4):494-500.
    [5] 刘实,王宁.前期ENSO事件对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314-319.
    [6] 程炳岩,丁裕国,何卷雄.全球变暖对区域极端气温出现概率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4):429-435.
    [7] 郑祚芳,王迎春.北京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特征分析[J].气象,2005,31(10):16-19.
    [8] 王迎春,葛国庆,陶祖钰.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J].气象,2003,29(9):23-27.
    [9] 谢庄,崔继良,刘海涛,等.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Ⅰ:历史概况及个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4):323-333.
    [10] 孙建华,陈红,赵思雄,等.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Ⅱ: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4):334-345.
    [11] 陈明,傅抱璞.太行山东坡梵风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1995,14(4):443-45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34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17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8-08
  • 修回日期:  2005-11-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