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

谷德军 纪忠萍 王东晓 梁建茵 方一川

谷德军, 纪忠萍, 王东晓, 梁建茵, 方一川.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1): 14-20.
引用本文: 谷德军, 纪忠萍, 王东晓, 梁建茵, 方一川.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1): 14-20.
GU De-jun, JI Zhong-ping, WANG Dong-xiao, LIANG Jian-yin, FANG Yi-chu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OCEANIC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1): 14-20.
Citation: GU De-jun, JI Zhong-ping, WANG Dong-xiao, LIANG Jian-yin, FANG Yi-chu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OCEANIC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1): 14-20.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5054);中国气象局实验室开放课题(CMATG2006L03);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21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136010);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南海夏季风活动的监测及服务研究”;广东省气象局项目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OCEANIC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AT DIFFERENT TIME SCALE

  • 摘要: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48~2003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振荡特征,并研究了Lanczos滤波器滤出的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SODA资料提供的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准4年的年际变化、约9年周期的十年际变化和38年左右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最强,年代际变化最弱。不同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海洋热力条件的显著相关区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近赤道地区的热带海洋变化有关,相关关系呈准2年变化。若前一年秋冬季节的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正异常和赤道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海温和温跃层深度负异常时,对应于当年的年际尺度上的南海夏季风加强;反之则减弱。南海夏季风强度与后期海温的对应关系为:南海夏季风加强,秋季时,南海周边海区和澳大利亚东部海区海温显著负相关;冬季时,热带西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海温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年代变化受PDO的调制。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即与全球变暖有关,也与PDO有关。

     

  • [1]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23(3):257-266.
    [2] 李维京.1998年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J].气象,1999,25(4):20-25.
    [3] 薛纪善.1994年华南夏季特大暴雨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4-25.
    [4] 吴尚森,梁建茵,李春晖.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增刊):25-36.
    [5] 梁建茵,吴尚森.南海西南季风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与海温的相互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1):95-104.
    [6]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J].气象学报,2002,60(2):156-163.
    [7]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热带海洋温跃层深度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关系探讨[J].海洋学报,2001,23(3):26-34.
    [8] Loschnigg J,Meehl G A,Webster P J,et al.The Asian monsoon,the 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 and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n the NCAR CSM[J].J Climate,2003,16(11):1617-1642.
    [9] 徐建军,王东晓.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年代际异常及其对亚洲季风的影响[J].海洋学报,2000,22(3):34-43.
    [10] 闫晓勇,张铭.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2004,9(3):435-444.
    [11] 李崇银,穆明权.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J].大气科学,2001,25(4):433-443.
    [12] 李峰,何金海.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2):199-206.
    [13] 吴尚森,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4):337-344.
    [14] 戴念军,谢安,张勇.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4):363-374.
    [15] 何金海,丁一汇,高辉,等.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季风指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6] Duchon C E.Lanczos filtering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J].J Applied Meteorology,1979,18(8):1016-1022.
    [17] Carton J A,Chepurin G,Cao X,et al.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analysis of the global upper ocean 1950-1995 Part Ⅰ:Methodology[J].J Phys Oceanogr,2000,30(2):294-309.
    [18] Mantua N J,Hare S R,Zhang Y,et al.A Pacific inter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 with impacts on salmon production[J].Bull Amer Meteor Soc,1997,78(6):1069-1079.
    [19]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等.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4,28(2):206-215.
    [20] Chavez F,Ryan P J,Liuch-cota S E,et al.From anchovies to sardines and back:Multidecad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J].Science,2003,299:217-221.
    [21] McPhaden M J,zhang D.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rebounds[J].Geophys Res Lett,2004,31,L18301,doi:10.029/2004GL020727.
    [22] 陈永利,胡敦欣.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热含量及对流活动[J].海洋学报,2003,25(3):20-31.
    [23] Torrence C,Webster P J.The Annual Cycle of Persistence in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J].Q J Roy Met Soc,1998,124:1 985-2 00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84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05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3-06
  • 修回日期:  2006-07-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