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6): 553-562.
引用本文: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6): 553-562.
LU Xin-yan, ZHANG Xiu-zhi, CHEN Jin-nian. STUDY ON THE ANOMAL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JUNE 2005 AND THE AFFECTING MECHANISM[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6): 553-562.
Citation: LU Xin-yan, ZHANG Xiu-zhi, CHEN Jin-nian. STUDY ON THE ANOMAL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JUNE 2005 AND THE AFFECTING MECHANISM[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7, (6): 553-562.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47);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200507)共同资助

STUDY ON THE ANOMAL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JUNE 2005 AND THE AFFECTING MECHANISM

  • 摘要: 应用欧洲中心(ECMWF)逐日08时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测站降水资料、OLR资料和NCEP2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1976~2006年的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利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和带通滤波等方法,初步分析了2005年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出现明显异常,其中31~32候季风前沿异常停留在南海-菲律宾一带以及华南西部,33~35候季风前沿停滞在华南地区,较常年明显偏南,造成了我国华南洪涝;36候季风前沿跳至黄淮地区,导致长江空梅、黄淮地区多雨。进一步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槽脊活动异常及热带和中高纬度低频振荡是导致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异常的主要原因。

     

  • [1] 陈隆勋,朱乾根,罗会邦.东亚季风[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76-177
    [2]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36-249.
    [3] CHANG C P.East Asian Monsoon[M].World Scientific,2004:6-21.
    [4]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91-146
    [5] 张庆云,陶诗言.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8,56(2):199-211.
    [6] 陆尔,丁一汇.1991年江淮持续性特大暴雨的夏季风活动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7,8:316-324.
    [7] 陶祖钰,胡爱学.1991年梅雨期阻塞高压的维持和瞬变扰动[J].气象学报,1994,52:231-234.
    [8] 杨义文.7月份两种东亚阻塞形势对中国主要雨带位置的不同影响[J].气象学报,2001,59:759-767.
    [9] 陈希,沙文钰,李妍.1998年夏欧亚阻塞高压对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2,18:369-373.
    [10] 梁建茵.6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华南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1994,10(3):274-279.
    [11] 刘芸芸,何金海,梁建茵,等.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2):138-146.
    [12]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3,27:369-380.
    [13] LIN Arlan.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1998,4(2):518-535.
    [14] WANG Bin,XU Xihua.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Monsoon Singularities and 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J].Journal ofClimate,10:1071-1084.
    [15]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18(4):309-316.
    [16] 陆尔,丁一汇.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与东亚大气低频振荡[J].气象学报,1996,54(5):730-736.
    [17] 何志学,贺懿华,熊秋芬,等.1998年夏季热带内外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1):54-63.
    [18]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29(2):187-194.
    [19] YANG Hui(杨辉),LI Chongyin(李崇银).The 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20(4):540-553.
    [20] 杨大升,曹文忠.中高纬大气30-60天低频振荡的一种动力学机制[J].大气科学,1995,19(2):32-45.
    [21] 李崇银.30-60天大气振荡的全球特征[J].大气科学,1991,15(3):66-7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53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7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8-25
  • 修回日期:  2007-01-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