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

何泽能 李永华 陈志军 高阳华

何泽能, 李永华, 陈志军, 高阳华.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5): 527-532.
引用本文: 何泽能, 李永华, 陈志军, 高阳华.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5): 527-532.
HE Ze-neng, LI Yong-hua, CHEN Zhi-jun, GAO Yang-hua. ANALY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2006 SUMMER IN CHONGQING CITY[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8, (5): 527-532.
Citation: HE Ze-neng, LI Yong-hua, CHEN Zhi-jun, GAO Yang-hua. ANALY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2006 SUMMER IN CHONGQING CITY[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8, (5): 527-532.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部“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三峡库区气候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平台及其应用研究”(2005BA901A01);重庆市科技合作项目“重庆市冷暖旱涝灾害变化及其影响研究”(2004-8770);重庆市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课题“重庆市主城区气候变化及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初步分析”共同资助

ANALY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2006 SUMMER IN CHONGQING CITY

  • 摘要: 利用2006年6~8月重庆市区和郊区的26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的观测数据和重庆市地形高程数据等资料,对重庆市夏季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2006年夏季的平均热岛强度值为1.0℃,最大日平均热岛强度达1.8℃。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热岛强度夜间强,白天弱,2006年夏季夜间平均热岛强度为1.4℃,夜间最大达到了2.6℃,热岛效应加重了市区夜间的高温热害。高温干旱的出现主要影响夜间的热岛效应,使夜间的平均热岛强度增加了约0.7℃。通过GIS空间化表明,主城区的温度受地形和城市布局的双重影响,高温中心位于城区沿江一带。热岛效应受天气系统影响强烈,当有天气过程时,热岛效应将明显减弱;而在稳定的晴热天气背景下,热岛效应最明显。

     

  • [1] 唐云辉,高阳华.重庆市高温分类与指标及其发生规律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88-91.
    [2] 李永华,刘德,向波.重庆市近5 0 a来高温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J].气象科学,2003,23(3):325-331.
    [3] 高阳华,冉荣生,唐云辉,等.重庆市干旱的分类与指标[J].贵州气象,2001,25(6):16-18.
    [4] 唐云辉,高阳华,冉荣生.重庆市夏季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贵州气象,2002,26(2):14-18.
    [5] JOHNS P D,GROISMAN P Ya,COUGHLAN M,et al.Assessment for urbanization effect in time series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land[J].Nature,1990,374(1):109-172.
    [6] MORRIS C J G,SIMMONDS I,PLUMMER N.Quantifac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wind and clound on the nocturnal urban heat island of a large city[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2001,40(1):l69-182.
    [7] 周淑贞.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J].中国科学(B辑),1988,18(11):1 226-1 234.
    [8] 邓莲堂,束炯,李朝颐.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273-280.
    [9] 林学椿,于淑秋.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39-45.
    [10] 范绍佳,董娟,郭璐璐,等.城市发展对广州温度场影响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6):623-627.
    [11] 黄嘉佑,刘小宁,李庆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的关系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13-722.
    [12] 任启福.重庆城市热岛效应[J].重庆环境科学,1992,14(3):37-41.
    [13] 李子华,唐斌,任启福.重庆市区冬季热岛和湿岛效应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4):358-36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3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1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5-22
  • 修回日期:  2007-11-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