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缪启龙 潘文卓 许遐祯

缪启龙, 潘文卓, 许遐祯.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6): 737-742.
引用本文: 缪启龙, 潘文卓, 许遐祯.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6): 737-742.
MIAO Qi-long, PAN Wen-zhuo, XU Xia-zhe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NANJING DURING 56 YEAR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8, (6): 737-742.
Citation: MIAO Qi-long, PAN Wen-zhuo, XU Xia-zhe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NANJING DURING 56 YEAR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8, (6): 737-742.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基金项目: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课题(KLME05004)资助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NANJING DURING 56 YEARS

  • 摘要: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 [1] 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to the Fourth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in Press).
    [2]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3] 缪启龙,周自江,殷永元,等.中国近半个世纪最高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1998,18(2):103-112.
    [4]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4):441-447.
    [5] 史岚,王翠花,李雄,等.中国近50 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2003,23(2):300-307.
    [6] 唐国利,丁一汇.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J].大气科学,2006,30(1):56-68.
    [7] 刘莉红,郑祖光.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2):151-160.
    [8] 程炳岩,丁裕国,何卷雄.全球变暖对区域极端气温出现概率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4):429-436.
    [9]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48-454.
    [10]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11] 刘学华,季致建,吴洪宝,等.中国近4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差异[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618-624.
    [12]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J].干旱区地理,2005,28(2):176-182.
    [13] 吴志权,陈明先,陈创买.近50年来东莞气温年际变化的长期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5,21(1):107-112.
    [14] 张宝堃.中国四季之分布[J].地理学报,1934,1(1):1-18.
    [15] 施能,湛芸,潘惠娟.我国东部夏季气候基本态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0,16(2):131-138.
    [16] 周曾奎.南京地区50年冬夏气温特征分析和演变趋势[J].气象科学,2000,20(3):209-316.
    [17] 张爱民.酷暑凉夏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5,16(1):27-30.
    [18] 熊安之.90年代长江中下游异常多雨的气候变化背景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1):13-117.
    [19] 赵振国.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97.
    [20] 缪启龙,陈标金,陈棘.南京市最高温度场的数值模拟[J].南京气象学院,1991,14(1):82-9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86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23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5-21
  • 修回日期:  2008-02-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