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毛文书1,王谦谦2,李国平1,朱克云1

毛文书1,王谦谦2,李国平1,朱克云1.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 234-240.
引用本文: 毛文书1,王谦谦2,李国平1,朱克云1.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 234-240.

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 摘要: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 °×2.5 °,采用模糊聚类、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垂直积分的整层纬向、经向和水汽通量输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梅雨量指数能很好地揭示出江淮流域梅雨量的丰枯;丰梅年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偏南气流和其北侧的偏北气流水汽输送显著增强,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集中在10 °N附近,40~130 °E范围内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向北偏东方向伸展,与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相汇合,在我国的江淮流域-日本列岛南部形成一条水汽通量距平≥55 kg/(m?s)的强水汽输送带;丰梅年水汽通量散度距平表明:整层水汽通量辐合比枯梅年明显加强,为江淮梅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有利于江淮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 [1] 施雅风, 黄鼎成, 陈泮勤.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研讨文集[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30.[2] 徐淑英. 我国水汽输送和平衡[J]. 气象学报, 1958, 29(1): 33-43.[3] 谢义炳, 戴武杰.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水汽输送个例计算[J]. 气象学报, 1959, 30(2): 173-185.[4] 周军, 薛宇锋, 刘宣飞. 1994年8月亚洲季风区水汽的汇源分布和输送[J]. 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1): 91-96.[5] 乔云亭, 罗会邦, 简茂球. 亚澳季风区水汽收支时空分布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18(3): 203-210.[6]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5(5): 401-408.[7] 周长艳, 李跃清, 李薇, 等.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22(4): 380-385.[8] 刘芸芸, 何金海, 梁建茵, 等.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22(2): 138-146.[9] 金祖辉. 1979年夏季南海地区水汽收支[M]//全国热带夏季风学术会议文集[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152-164.[10] 沈如桂, 黄更生. 1980年夏季热带季风环流与我国南方降水水汽输送关系[M]//全国热带夏季风学术会议文集.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116-128.[11] 陈世训, 高绍风, 杨裕. 5-6月我国南方降水的水汽来源及其异常[M//全国热带夏季风学术会议文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2: 97-100.[12] 高国栋, 陆渝蓉, 翟盘茂,等. 淮河流域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早涝形成的影响[M]//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一).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75-81.[13] 陆渝蓉, 高国栋, 朱超群. 江淮地区旱涝灾害年份的水分气候研究[J]. 地理学报, 1996, 39(3): 313-321.[14] 简茂球, 林文实, 罗会邦. 淮河流域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分布[M]//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一).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40-45.[15] 高国栋, 翟盘茂. 长江流域旱涝典型年大气水汽输送[J].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10-16.[16] SIMMONDS I, BI D, HOPE P.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flux andits association with rainfall over China in summer[J]. J Climate, 1999, 12(5): 1 353-1 367.[17] NINOMIYA K. Moisture balance over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Sea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in relation to the intense rain-falls over China[J]. J Meteor Soc Japan, 1999, 77(3): 737-751.[18]  NINOMIYA K, KOBAYASHI C. Precipitation and moisture bal-ance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1991, PartⅡ: Mois-ture transport and moisture balance[J]. J Meteor Soc Japan, 1999, 77(1): 77-99.[19] 谢安, 毛江玉, 宋焱云, 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1): 67-77.[20] 胡国权, 丁一汇. 1991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J]. 气象学报, 2003, 61(2): 146-163.[21] 徐祥德, 陈联寿, 王秀荣, 等. 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的源汇结构[J]. 科学通报, 2003, 48(21): 2 288-2 294.[22] 苗秋菊, 徐祥德, 张胜军.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J]. 气象学报, 2005, 63(1): 93-99.[23] 丁一汇, 胡国权. 199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水汽收支研究[J]. 气象学报, 2003, 61(2): 129-145.[24] 周玉淑, 高守亭, 邓国. 江淮流域2003年强梅雨期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05, 29(2): 195-204.[25] 朱玮, 刘芸芸, 何金海.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水汽输送特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J]. 气象科学, 2007, 27(2): 155-161.[26] 卓东奇, 郑益群, 李炜,等. 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大气中的水汽输送与收支[J]. 气象科学, 2006, 26(3): 244-251.[27] 周增奎. 江淮梅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1-20.[28] 袁潮霞,钱永甫. 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21(6): 570-578.[29] 施能.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5: 312-33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84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49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