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
摘要: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本次暴雨过程形成于地面低压倒槽及西南低空急流的左侧,暴雨区斜压特征不明显,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2) 暴雨至少与三个连续生消的M?css的活动直接相关,不同暴雨落区中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与相应M?css发展强盛期对应关系良好;(3) M?css的发展演变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即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M?css的后部形成;(4) 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850 hPa西南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高层200 hPa有明显辐散气流。但与典型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类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5) 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从地面中尺度流场出发,对这些暖区暴雨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触发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
关键词:
- 中尺度分析 /
- 暖区暴雨 /
- 华南暴雨 /
- 中β尺度对流系统(M?css)
-
[1] 黄士松, 李真光,包澄澜,等.华南前汛期暴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230.[2] 薛纪善, 等. 1994年华南夏季特大暴雨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85.[3] 周秀骥, 薛纪善, 陶祖钰, 等. 98华南暴雨科学试验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70.[4] 林良勋, 冯业荣, 黄忠, 等.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19.[5] 马禹, 王旭, 陶祖钰. 中国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普查和时空分布特征[J]. 自然科学进展, 1997, 7(6): 701-706.[6] 程麟生, 冯伍虎. 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 高原气象,2002,21(4):337-347.[7] 倪允琪, 周秀骥.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881-894.[8] MENG Weiguang, WANG Anyu, LI Jiangnan,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 during first rainy season over south china[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3,17(1): 79-92.[9] 夏茹娣, 赵思雄, 孙建华. 一次华南锋前暖区暴雨β中尺度系统环境特征的分析研究[J]. 大气科学,2006,30(5):988-1 008.[10] 蒙伟光, 张艳霞, 戴光丰, 等.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J]. 热带气象学报,2007,23(6):521-529.[11] WECLCWERTH T M,WAKIMOTO R M. A review of convection initiation and motivation for IHOP 2002[J]. Mon Wea Rev, 2006,124(1):5-21[12] LAC C P, LAFORE J P. REDELSPERGER J-L. Role of gravity waves in triggering deep convection during TOGA COARE[J]. J Atmos Sci,2002,59(8): 1 293-1 315.[13] 王立琨,郑永光,王洪庆,等. 华南暴雨试验过程的环境场和云团特征的初步分析[J]. 气象学报,2001,59(1):115-119.[14] 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 雷达气象学(第二版)[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321.[15] 孙淑清. 低层风场在暴雨发生中的动力作用[J]. 大气科学, 1982, 6(4): 394-430.[16] 陈忠明,何光碧,崔春光,等. 对流、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持续性暴雨维持的一种可能机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3): 246-254.[17] MADDOX R A, DOSWELL C A III. An examination of jet stream configurations, 500 mb vorticity advection and low-level thermal advection patterns during extended periods of intense convection[J]. Mon Wea Rev, 1982, 110(3): 184-197.[18] 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40-142.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78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2118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