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高斯”过程及登陆减弱后再次加强的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运用实况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台风“海高斯”的移动路径多变和登陆减弱后再次加强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强大的带状副高和风暴形成的东西向螺旋云带是“海高斯”前期稳定西行的强信号;西风槽东移南下,副高减弱东退是“海高斯”后期转向北上的主要影响;“海高斯”登陆减弱后重新加强的主要原因有:低层偏南气流持续的水汽输送,弱冷空气的侵入,500 hPa槽前的正涡度平流,高空辐散的加强,登陆后移经对流层垂直切变较小区和特殊的下垫面等。
-
[1] KNOX J L. The storm Hazel,synoptic resume of its development as it approached Southern Ontario[J]. Bull Am Meteor Soc, 1955, 36(1): 239-246.[2] 陈联寿, 丁一汇.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3] KLEIN P M, HARR P A, ELSBERRY R L.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s: Mid-latitude contributions to intensification[J]. Mon Wea Rev, 2002, 130(9): 2 240-2 259.[4] WEINDL H.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the interaction of a hurricane-like vortex with a baroclinic wave. Preprint[C]. 25thConf.on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Meteorology, San Diego CA, Amer Meteor Soc, 2002:501-502.[5] 朱佩君, 郑永光, 陶祖钰.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2): 157-162.[6] 张迎新, 李根娥, 张守保. 热带风暴海马变性前后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 气象, 2008, 34(3): 49-55.[7]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高空槽对9711号台风变性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J]. 气象学报, 2006, 64(5): 552-563.[8] 徐祥德, 陈联寿, 解以扬,等. 环境场大尺度锋面系统与变性台风结构特征及其暴雨的形成[J]. 大气科学, 1998, 22(5): 744-752.[9] 何洁琳, 管兆勇, 农孟松. 冬季台风“南玛都”结构性质的初步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1): 51-58.[10] 于玉斌, 杨昌贤, 姚秀萍. 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07, 31(5): 876-886.[11] 于玉斌, 陈联寿, 杨昌贤. 超强台风“桑美”(2006)近海急剧增强特征及机理分析[J]. 大气科学, 2008, 32(2): 405-416.[12] 狄利华, 姚学祥, 解以扬. 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J]. 南京气象学报, 2008, 31(1): 18-25.[13] 林毅, 刘爱鸣, 刘铭. 百合台风近海加强成因分析[J]. 台湾海峡, 2005, 24(1): 22-26.[14] 王远超. 0518号台风达维(DAMREY)强度突然增强的诊断分析[J]. 广西气象, 2006, 27: 58-59.[15] 卢山, 杨才文. 9908号台风近海加强分析[J]. 广东气象, 2000(3): 24-25.[16] 苏鸿明. 9914号台风近海强度增强的主因分析[J]. 台湾海峡, 2001, 20(3): 298-300.[17] 梁军,陈联寿,李英,等. 北上变性热带气旋对辽东半岛降水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24(5):449-458.[18] 林良勋,冯业荣,黄忠,等.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9] 梁必骐,等. 天气学教程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5.[20] 罗忠红. 利用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分析9914号台风路径[J]. 台湾海峡, 2001, 20(4): 426-431.[21] 李英, 陈联寿, 徐祥德. 水汽输送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维持和降水的数值试验[J]. 大气科学, 2005, 29(1): 91-98.[22]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J]. 气象学报, 2004, 62(2): 167-179.[23] 张恒德, 孔期.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7, 33(5): 42-48.[24] 黄辉, 陈淑琴. 台风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的强度变化分析[J]. 气象, 2006, 32(4): 106-109.[25] 刘爱鸣, 林毅, 刘铭. “碧利斯”和“格美”登陆后暴雨强度不同的天气学对比分析[J]. 气象, 2007, 33(5): 36-42.[26] 苏丽欣,黄茂栋,黄晴晴,等. 近10a西北太平洋海域登陆台风的环境场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 28(4): 11-13.[27] SHEN Weixing, GINIS Isaac, TULEYA Robert E.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Land Surface Water on Landfalling Hurricanes[J]. Journalof The Atmosphere Science, 2002, 59: 789-802.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1793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