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和中国气候的关系
-
摘要: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除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外,大陆内部也存在热力差异。通过合成及t检验方法分析了亚洲大陆内部区域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年代际尺度上大陆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与东亚初夏和夏季环流、季风活动、中国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正指数年代,在经向上从冬至夏东亚大陆由冷变暖,25 °N以北中高纬度对流层高层有气温正距平下传,纬向上高原东侧我国大陆地区春夏季迅速增温。相比之下,海洋上的热力变化不明显,一直维持负距平,海陆热力差异偏大,东亚初夏季风建立偏早,夏季风强度偏强,相应地长江流域初夏降水偏多,夏季降水偏少,华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相反地,负指数年代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将会减弱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不利于初夏季风的建立和夏季风加强,上述地区降水的变化大致与正指数年代相反。
-
[1] WEBSTER P J. The elementary monsoon[C]// Monsoons Fein JS,Stephens PL(eds.). New York, John Wiley, 1987: 3-32.[2] YOUNG J A. Physics of monsoons: the current view[C]// Monsoons Fein JS,Stephens PL(eds.). New York, John Wiley, 1987: 211-243.[3] 陈隆勋, 朱乾根, 罗会邦, 等. 东亚季风[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4] HUANG Ronghui, ZHOU Liangtong, CHEN Wen. The progress of recent studies on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ir cause[J]. Adv Atmos Sci, 2003, 20(1): 55-69.[5] 张艳, 钱永甫. 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热力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3):298-305.[6] 钱永甫, 江静, 张艳, 等. 亚洲热带夏季风的首发地区和机理研究[J]. 气象学报, 2004, 62(2):129-139.[7] 祁丽, 何金海, 张祖强, 等.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转换与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J]. 科学通报, 2007, 52(24):2 895-2 899.[8] 何金海, 祁丽, 韦晋, 等.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J]. 大气科学, 2007, 31(6):1 257-1 265.[9] 李崇银. 频繁的强东亚大槽运动与El Nino的发生[J]. 中国科学(B辑), 1988(6):667-674.[10] 李崇银, 穆明权. 厄尔尼诺的发生和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J]. 大气科学, 1999, 23(5):513-521.[11] 李崇银, 穆明权. 东亚冬季风-暖池状况-ENSO循环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0,45:678-685.[12] 龙振夏, 李崇银. 赤道东太平洋不同持续时间的海温正异常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1999,23(2):161-176.[13] 巢纪平, 袁绍宇, 蔡怡. 热带印度洋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事件[J]. 气象学报, 2003, 61(2):251-255.[14] 陈烈庭.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纬向差异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 大气科学, 1988(特刊):142-148.[15] 邓爱军, 陶诗言, 陈烈庭. 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的探讨[J]. 大气科学, 1989,13(4):393-399.[16] 李崇银, 穆明权.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J]. 大气科学, 2001, 25(4):433-443.[17] 吴国雄, 刘平, 刘屹岷, 等.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中的两极热力适应[J]. 气象学报, 2000, 58(5): 513-522.[18] 肖子牛, 孙绩华, 李崇银. El Nino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气候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00, 24(4): 461-469.[19] 肖子牛, 晏红明, 李崇银. 印度洋地区异常海温的偶极振荡与中国降水及温度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18(4):335-341.[20] 肖子牛, 晏红明. El Nino位相期间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南部初夏降水及初夏亚洲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大气科学, 2001, 25(2): 173-183.[21] 王跃男, 何金海, 姜爱军.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1):97-102.[22] 朱宵峰, 钱永甫, 宁亮, 等.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2):136-146.[23] 叶殿秀, 邹旭恺, 张强, 等.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2):200-204.[24] 王咏梅, 任福民, 李维京, 等. 中国台风降水的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3):233-238.[25] 汤懋苍, 张建, 王敬香. 用冬季地温预报汛期降水的初步方法[J]. 高原气象, 1987, 6(2): 150-160.[26] 陈月娟, 张弘, 周任君, 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面气温之关系[J]. 大气科学, 2001, 25(4): 515-522.[27] 田永丽, 曹杰. 亚洲地面气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雨带位置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3): 339-343.[28] 晏红明, 杞明辉, 肖子牛, 等. 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对亚洲季风活动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05, 29(4):549-564.[29] 黄嘉佑.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19-21.[30]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Ι——观测资料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3):533-541.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7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274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