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强度和频数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
摘要: 使用1949—2008年美国的再分析资料及中国热带气旋年鉴,分析60年来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海面温度场与登陆中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的强度和频数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及其物理意义。选取相关系数高的格点构成组合因子,建立二项式曲线预测模型,制作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年、月强度和频数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在业务中可广泛应用。
-
[1] 中国气象局.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1961—2006年)[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2] 朱乾根,陈敏. 西北太平洋登陆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C]//第十二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2: 15-18.[3] 周俊华,史培军,陈学文. 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44-49.[4] 耿淑琴, 夏冬冬.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境场的关系[J]. 海洋学报,2006,28(4):36-42.[5] 谢炯光,纪忠萍. 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奇异谱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2):163-168.[6] 马丽萍, 陈联寿, 徐祥德. 全球热带气旋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6,22(2):147-154.[7] 端义宏,余晖.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2005,63(5):636-645.[8] 余晖,端义宏.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J]. 气象学报,2002,60(6):680-687.[9] 孙秀荣,端义宏. 对东亚夏季风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关系的初步分析[J]. 大气科学,27(1):67-74.[10] 李英,陈联寿,张胜军.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1):14-23.[11] 林惠娟,张耀存. 影响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2):218-224.[12] 刘春霞. 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1):24-31[13] 谢定升,翁向宇,曾琮. 热带气旋的路径及登陆预报[J]. 气象科技,2004,32(1): 35-38.[14] 谢定升,张晓辉,梁凤仪. 热带气旋的年月频数预测[J]. 海洋预报,2000,17(4): 66-68.[15] 谢定升,翁向宇, 曾琮. 热带气旋气候数学模型的预报应用[J]. 海洋科学,2004,28(4): 52-57.[16] 林爱兰. 多元均生函数模型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J]. 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287-292.[17] 刘春霞. 广东热带气旋短期气候预测-相空间相似预报方法的应用[J]. 热带气象学报,2002,18(1):84-90.[18] 李崇银. 厄尔尼诺与西太平洋台风活动[J]. 科学通报,1985, 14:1 087-1 089.[19] 陈文玉,金德山,陈菊英. 热带气旋活动对中国夏季雨带类型与ENSO的响应关系[J]. 海洋预报,1997,14(1):25-36.[20] 吴尚森,黄成昌,薛惠娴. 华南气温变化与ENSO的关系[J]. 热带气象,1990,6(1):57-63.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639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