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与2008年的南海夏季风特征比较
-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对2004、2008年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形势、降水分布、对流场、温湿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季风爆发(5月4日)比2004年(5月19日)偏早,爆发前,2008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比2004年弱,2008年副热带降水始终未能似2004年那样抵达华南地区,2008年最强对流位置比2004年偏南;季风爆发前第5候至爆发前,2008年中南半岛25日累积降水量约为2004年的61%,使得陆面过程存在差别,进而导致南海夏季风活跃程度不同;季风爆发后,2008年(2004年)南海地区的温暖潮湿状态一直维持到10月底(9月中旬),2008年南海夏季风的维持时间比2004年长。
-
[1] 何金海,朱乾根,MURAKAMI T. T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1996,12(1):36-42.[2] 赵平,张人禾. 东亚及太平洋偶极型气压场及其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的关系[J]. 大气科学,2006,30(2):307-316.[3] 何金海,温敏,丁一汇,等. 亚澳“大陆桥”对流影响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可能机制[J]. 中国科学(D辑),2006,36(10):959-967.[4] 丁一汇,李崇银,何金海,等.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J]. 气象学报,2004,62(5):561-586.[5] 祝从文,何金海,谭言科. 春夏季节转换中亚洲季风区副热带高压断裂特征及其可能机制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04,20(3):237-248. [6] 吴池胜, 王安宇, 冯瑞权, 等. 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J]. 大气科学,2001,25(4):455-464.[7] 郑彬,蒙伟光. 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南半岛陆面过程的可能影响I: 诊断分析[J]. 气象学报,2006,64(1):72-80.[8] 赵平,周秀骥,陈隆勋,等. 中国东部-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 气象学报,2008,66(6):940-955.[9] 何金海,赵平,祝从文,等.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J]. 气象学报,2008,66(5):683-696.[10] 林建恒,王安宇,冯瑞权,等.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5,21(2):113-122.[11] 谷德军,纪忠萍,王东晓,等. 不同时间尺度上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海洋热力条件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7,23(1):14-20.[12] 吴尚森,梁建茵,李春晖.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增刊):25-36.[13] 李春晖,梁建茵. 2004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J]. 热带气象学报,2005,21(6):561-569.[14] 国家气候中心. 东亚季风监测简报[R]. 2008(12).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2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316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