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波包传播特征的研究
-
摘要: 利用1998年5—8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讨论了1998年夏季副高活动特征与500 hPa高度场瞬变波波包传播的关系,结果表明,运用瞬变波波包传播的方法来研究副高的中短期活动是基本可行的。1998年5—8月瞬变波波包大值区的向北发展和向南发展可以描述出副高脊线的南北摆动,波包小值区的向西传播和向东传播能够表示出副高脊线的西进和东退;1998年夏季副高的北跳不仅与低纬地区的波包强烈发展北传有关,同时也与中纬度西风槽槽前波包向北、向东传播或西风槽脊前波包的向南传播有关。副高脊线的南退主要与中纬度西风槽槽前的波包向南传播及其频散有关。
-
[1] 陶诗言,徐淑英. 夏季江淮流域持久性旱涝现象的环流特征[J]. 气象学报,1962,32 (1):1-8.[2] 陶诗言,徐淑英,郭其蕴.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环流的特征[J]. 气象学报,1962,32(1): 91-102.[3] 陶诗言,王作述,朱福康,等. 中国夏季副热带天气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3: 145.[4] 黄士松,汤明敏,霍义强,等. 副热带高压位置一年中南北变动的一些特征及其意义[J]. 南京大学学报(气象学),1962,(2): 41-56.[5] 黄士松. 有关副热带活动及其预报问题的研究[J]. 大气科学,1978,2(2): 159-168.[6] 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J]. 气象学报,2001,59(6): 747-758.[7] 张韧,余志豪,蒋全荣,等. 低频位势波与夏季北太平洋副高活动[J]. 热带气象学报,2002,18(4): 415-423.[8] 张韧, 何金海, 董兆俊. 南亚夏季风影响西太副高南北进退活动的小波包能量诊断[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2): 113-121.[9] 曾庆存. 强迫基流上Rossy波包的结构和演变[J]. 中国科学B辑,1985(4): 377-395.[10] 缪锦海. 长波不稳定发展的传播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的关系[J]. 气象学报,1980,38(3): 269-276.[11] 缪锦海,肖天贵,刘志远.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J]. 气象学报,2002,60(4): 461-467.[12] 占瑞芬,李建平,何金海.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J]. 气象学报,2004,62(3): 294-307.[13] 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290-299.[14] 赵思雄,孙建华,陈红,等. 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 368-381.[15] 应世宇,赵声蓉,姚明明. 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异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 181-192. [16] 任荣彩,吴国雄. 1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J]. 气象学报,2003,61(2): 180-195.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06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215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