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以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为工具,研究了城市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的影响。分别模拟了当前的城市热岛、高密度建设和能耗增加后的城市热岛、以及布设通风走廊后的城市热岛,得到了以下结论:(1) 深圳夏季存在城市热岛现象,且昼间热岛比夜间更为明显,高温中心集中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南山、福田、罗湖和宝安西部等区;(2) 建设密度加大及能源消费增加会导致深圳夏季近地面气温出现大面积的升高,并且夜间升温比昼间更为明显;(3) 通风走廊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高密度建设和能耗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
-
[1] HOWARD L. Climate of London deduced from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3rd edtion [M]. London: Harver & Darton, 1833.[2] 曲绍厚, 宋锡铭, 李玉英,等. 北京城区的气象效应[J].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4(2): 229-237.[3] 周明煜, 曲绍厚, 李玉英,等. 北京地区热岛和热岛环流特征[J]. 环境科学, 1980, 1(5): 12-18.[4] 周淑贞.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J]. 中国科学B, 1988 (11): 1 226-1 234.[5] 张光智, 徐祥德, 王继志, 等. 北京及周边地区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演变[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特刊): 41-49.[6] 林学椿, 于淑秋.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1): 39-45.[7] 王喜全, 王自发, 郭虎.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5): 627-636.[8] 刘熙明, 胡非, 李磊. 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近地层气象场分析[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23(1): 70-76.[9] 江田汉, 束炯, 邓莲堂. 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5): 515-522.[10] 延昊, 邓莲堂. 利用遥感地表参数分析上海市的热岛效应及治理对策[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5): 579-585.[11] 田武文, 黄祖英, 胡春娟. 西安市气候变换与热岛效应问题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4): 438-443.[12] 何泽能, 李永华, 陈志军, 等.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5): 527-532.[13] 王晓云. 城市规划大气环境效应定量分析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14] 钟保粦. 深圳的城市热岛效应[J]. 气象. 1996, 22(5): 23-24.[15] 张恩洁, 张晶晶, 赵昕奕, 等. 深圳城市热岛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2): 19-24.[16] 宋艳暾, 余世孝, 李楠, 等. 深圳特区表面温度空间分异特征[J]. 生态学报. 2007, 27(4): 1489-1498.[17] FANG Xiaoyi, JIANG Weimei, MIAO Shiguang, et al. The multi-scale numerical modeling system for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 21(1): 103-112.[18] 胡志文, 梁延刚, 雷惠雯, 等. 香港城市与郊区气候差异的分析[R]. 香港天文台, 2008.[19] 佟华, 刘辉志, 李延明, 等. 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 应用气象学报,2005, 16(3): 357-366.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16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2428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