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刘丹妮 何金海 姚永红 祁莉

刘丹妮, 何金海, 姚永红, 祁莉.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4): 465-474.
引用本文: 刘丹妮, 何金海, 姚永红, 祁莉.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4): 465-474.

江淮流域梅雨环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分析

  • 摘要: 通过对比1954—2001年江淮流域各省入梅日与国家气候中心划定的入梅日,选取入梅一致年份进行合成,分析了入梅前后大尺度环流场的变化特征及梅雨期间的典型环流结构,并用多年平均的逐候资料追踪了典型环流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 入梅后,低空急流向西伸展至长江以南地区,高空急流北抬,有利于江淮流域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高度差值场出现“印度-我国东海-日本岛以东洋面-北太平洋中部”的波列,其中印度半岛、江淮流域及东部沿海、北太平洋中部变化显著。入梅前、后,低层辐合中心均与雨带配合,经向风散度的变化在总散度中起主导作用;(2) 梅雨期典型环流结构在我国东部经向剖面图上,表现为“双脚型”涡度场和“鞍型”温湿场及高而窄的θse 密集带(锋面/锋区),密集带与雨带对应。入梅前此典型结构已存在并与江南雨带相伴随,入梅后典型结构与雨带一致北推影响江淮。追踪其演变过程发现,梅雨期典型环流结构于3月底4月初开始建立,与东亚-西太平洋海陆温度热力差异的转向一致,可认为是东亚副热带季风开始的表现。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88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