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期降水南北反位相分布与大气准双周振荡
-
摘要: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 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 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 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 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 °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 °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 °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9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843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