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5): 707-718.
引用本文: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5): 707-718.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 摘要: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 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148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