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陈永林 曹晓岗 刘敏 王慧

陈永林, 曹晓岗, 刘敏, 王慧.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5): 793-802.
引用本文: 陈永林, 曹晓岗, 刘敏, 王慧.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5): 793-802.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 hPa和850 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 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01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67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