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东南部地区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分析

王华 唐力生 张晨辉 谢松元 夏泽雄

王华, 唐力生, 张晨辉, 谢松元, 夏泽雄. 我国东南部地区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4): 540-54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4.011
引用本文: 王华, 唐力生, 张晨辉, 谢松元, 夏泽雄. 我国东南部地区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4): 540-54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4.011
Hua WANG, Li-sheng TANG, Chen-hui ZHANG, Song-yuan XIE, Ze-xiong XIA. HEAT CONDITION ANALYSIS FORZIZYPHUS MAURITIANA LAM PLANTING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4): 540-54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4.011
Citation: Hua WANG, Li-sheng TANG, Chen-hui ZHANG, Song-yuan XIE, Ze-xiong XIA. HEAT CONDITION ANALYSIS FORZIZYPHUS MAURITIANA LAM PLANTING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4): 540-54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4.011

我国东南部地区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4.011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GYHY201406027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唐力生,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E-mail: tangls@grmc.gov.cn

  • 中图分类号: S161.2.3

HEAT CONDITION ANALYSIS FORZIZYPHUS MAURITIANA LAM PLANTING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 摘要: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选取≥10 ℃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冬季日平均气温≤8 ℃的天数、≤-2 ℃的积寒指数作为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指标。利用广东、广西、福建的241个气象台站30 a(1981—2010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青枣种植的热量条件进行年际、年代际分析,并应用ArcGIS的空间插值方法推算各指标的年代际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10 ℃活动积温≥6 500 ℃·d的面积较1980年代、1990年代分别增加8.77%、4.05%;年平均气温≥18 ℃的面积较1980年代、1990年代分别增加8.89%、4.69%,种植北界有所北移;适宜青枣生长的热量明显增加。冬季寒害严重影响的趋势较1990年代有所减轻,但≤-2 ℃有害积寒0~5 ℃·d的面积较1980年代、1990年代分别增加1.42%、2.78%,且影响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85%;冬季日平均气温≤8 ℃的天数呈减少趋势,但≤-2 ℃的有害积寒、总天数年际波动性变化较大,冬季日平均气温≤8 ℃的天数、≤-2 ℃的积寒指数极大值均出现在福建宁德地区。因此,广东、广西大部地区热条件均适宜青枣种植,但在两广北部、福建仍有遭受严重寒害的可能,应该在具备防寒措施的区域种植。

     

  • 图  1  1981—2010年≤-2 ℃积寒极大值变化

    图  2  1981—2010年241个站出现≤-2 ℃总天数变化

    图  3  1981—2010年≥10 ℃活动积温的年代际变化

    图  4  1981—2010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图  5  ≤-2 ℃有害积寒极大值的年代际变化

    表  1  青枣气候热量要素指标地理空间分析模型

    气象要素地理模型复相关系数F
    年平均气温(T)/℃T=37.354+0.024λ-0.771φ-0.004h0.962967.158
    ≥10 ℃积温(SumT1)/(℃·d)SumT1=14 161.061+19.664λ-363.483φ-1.664h0.953783.062
    冬季≤-2 ℃有害积寒(SumT2)/(℃·d)SumT2=-21.050+0.166λ+0.083φ+0.006h0.759107.312
    冬季日平均气温≤8 ℃天数(D)/dD=-71.015-0.778λ+7.036φ+0.022h0.850206.16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81—2010年青枣热量条件时间变化特征

    热量因子方程10 a增幅相关系数显著水平
    SumT/(℃·d)SumT1=15.431x+7 110.9154.310.670.05
    Ta/℃Ta=0.0362x+20.1940.360.690.05
    D/dD=-0.1987x+17.517-1.990.310.05
      注:x为年份;SumT1为≥10 ℃积温;Ta为日平均气温;D为冬季日平均气温≤8 ℃的天数。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0 ℃活动积温面积的年代际变化百分比  单位:%。

    积温/(℃·d)5 0005 000~6 5006 500~7 0007 000~7 500>7 500
    1981—1990年2.4631.7217.7121.2126.90
    1991—2000年1.6527.8217.6118.9334.00
    2001—2010年1.0924.3318.1519.5536.89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年平均气温面积的年代际变化百分比  单位:%。

    年平均气温/℃1717~1818~1919~20>20
    1981—1990年10.9911.9114.5917.5344.97
    1991—2000年8.3410.3614.4815.6051.22
    2001—2010年5.878.1413.6515.2357.1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冬季平均气温≤8 ℃天数的年代际变化百分比  单位:%。

    天数/d1010~2525~4040~90>90
    1981—1990年24.5238.8421.9114.650.08
    1991—2000年37.1735.0318.848.890.08
    2001—2010年32.7835.4420.7011.000.08
    下载: 导出CSV

    表  6  ≤-2 ℃有害积寒极大值的年代际变化百分比  单位:%。

    积寒/(℃·d)≤00~22~55~8>8
    1981—1990年9.5560.1125.444.350.55
    1991—2000年9.0957.7426.456.120.59
    2001—2010年9.0561.0925.883.740.24
    下载: 导出CSV
  • [1] 李颖岳. 引进台湾青枣品种设施栽培的对比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6-7.
    [2] 刘慧纯, 蒋锦标, 魏宏贺.前景广阔的设施栽培新树种——青枣[J].北方果树, 2003(2): 33.
    [3] 廖玉平, 余明荣, 赵文森.台湾青枣引种繁育试验[J].中国果菜, 2011(10): 50-51.
    [4] 丁纯波.台湾青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 2014(2): 92-93.
    [5] 苏海军, 陈春松.台湾青枣高朗1号反季节优质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 2012(2):13-15.
    [6] 谢燕华, 唐建荣.海南台湾青枣丰产栽培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1(5): 28-29.
    [7] 姚立新, 薛瑾, 李颖岳, 等.北京地区棚栽台湾青枣丰产栽培措施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2010, 35(3): 47-50.
    [8] 张鲁斌, 常金梅, 詹儒林, 等.剑麻提取液对台湾青枣采后生理及贮藏效果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 2015, 36(1): 110-114.
    [9] 赵凯, 曹雪丹, 朱水星.不同浓度蜂蜡涂膜剂对台湾青枣保鲜效果的影响[J].保鲜与研究, 2011, 11(4): 16-19.
    [10] 陈莲, 林河通, 陈艺晖, 等. 台湾青枣果实采后处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0(2): 9-13;59.
    [11] 张福平.自发气调包装对台湾青枣耐藏性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8(3): 388-390.
    [12] 汪跃华, 林银凤, 温玉辉.氯化钙结合低温处理对台湾青枣贮藏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8(2):195-196;212.
    [13] 白华飞, 杨晓棠, 吴锦铸. 1-甲基环丙烯对台湾青枣采后生理效应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4, 12(4): 363-366.
    [14] 张茂盛.台湾青枣产期调节技术[J].福建农业, 2011(11): 11-12.
    [15] 蔡素炳, 洪旭宏, 邢楚明.台湾青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 2007, 36(4): 50-51.
    [16] 雷锡榜, 邢楚明.台湾青枣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 2008(10): 68-69.
    [17] 李顺德, 杨定发, 何月秋, 等.台湾青枣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南方果树, 2006, 35(1): 72-73.
    [18] 徐宗焕, 陈家金, 林俩法. GIS在漳州青枣低温害分析中的应用[J].广西气象, 2005, 26(增刊): 12-13.
    [19] 姚志文, 黄巧敏.新丰地区种植台湾青枣的农业气候条件分析[J].广东气象, 2004(4): 26-27;29.
    [20] 唐力生, 胡飞, 王华.低温对台湾青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苗期形态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6, 35(4): 864-870.
    [21] 陈家金, 王加义, 黄川容, 等.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2): 1 537-1 544.
    [22] 杜尧东, 毛慧琴, 刘锦銮.华南地区寒害概率分布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2): 103-107.
    [23] 杜尧东, 李春梅, 毛慧琴.广东省香蕉与荔枝寒害致灾因子和综合气候指标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6, 25(2): 225-230.
    [24] 王华, 胡飞, 黄俊.基于GIS的广东冬种辣椒气候适宜性区划[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 37(3): 76-80.
    [25]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3-28.
    [26]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1-33.
    [27] 杜尧东, 宋丽莉, 毛慧琴.广东地区的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J].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3): 302-310.
    [28] 张厚瑄.中国种植制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有关问题Ⅰ: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0, 21(1): 9-13.
    [29]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 860-1 867.
    [30] 李勇, 杨晓光, 王文峰, 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Ⅴ:气候变暖对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和寒害风险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2): 2 477-2 484.
    [31] YIZHAN F. A method of simulating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in county-size mountain areas[J]. J Applied Meteorol, 2001, 35(2): 1 153-1 158.
    [32] 孙卫国.气候资源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 344-391.
  • 加载中
图(5)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45
  • HTML全文浏览量:  47
  • PDF下载量:  54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1-14
  • 修回日期:  2017-03-03
  • 刊出日期:  2017-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