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

龙晴柔 金荣花 肖天贵 杨宁 刘思佳

龙晴柔, 金荣花, 肖天贵, 杨宁, 刘思佳.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 1000-10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6.021
引用本文: 龙晴柔, 金荣花, 肖天贵, 杨宁, 刘思佳.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 1000-10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6.021
Qingrou LONG, Ronghua JIN, Tiangui XIAO, Ning YANG, Sijia LIU.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UNDER DIFFERENT SCALES IN SUMMER[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6): 1000-10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6.021
Citation: Qingrou LONG, Ronghua JIN, Tiangui XIAO, Ning YANG, Sijia LIU.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UNDER DIFFERENT SCALES IN SUMMER[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7, 33(6): 1000-100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6.021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6.0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57506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5BAC03B04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金荣花,女,黑龙江省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期天气过程分析与研究。E-mail:jinrh@cma.gov.cn

  • 中图分类号: P442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UNDER DIFFERENT SCALES IN SUMMER

  • 摘要: 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站20时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在超长波、长波和天气尺度波的不同尺度纬向风场中,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空间分布和活动特征,初步研究了不同尺度波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典型梅雨异常年降水的关系,通过分析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研究表明,超长波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扰动的主要成分,与急流位置的演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梅雨期间的雨带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长波、天气尺度波是叠加在超长波上的次低频和中间尺度扰动,后者与梅雨强度的变化有一定对应关系。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其超长波的位置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双周振荡特征,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可以充分利用超长波的周期性和较高预报技巧,为中期天气分析和预报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图  1  1960—2015年6—8月北半球平均200 hPa纬向风

    a.未滤波;b.超长波;c.长波;d.天气尺度波。单位:m/s。图中最外围纬圈是赤道,下同。

    图  2  1960—2015年夏季北半球200 hPa纬向风场与不同尺度波的相关系数分布

    a.超长波;b.长波;c.天气尺度波。相关系数在-0.014~0.014之间的均未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  3  1960—2015年平均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指数(单位:°N)的逐日演变(a)、1960—2015年夏季不同尺度波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指数相关系数年际变化(b)以及1973年(c)和1980年(d)夏季超长波和长波场与原场急流位置指数逐日演变

    图  4  1983年6—8月200 hPa平均纬向风逐日演变

    a.西风急流;b.超长波;c.长波;d.天气尺度波(单位:°N,范围:110~130 °E);e.同期累积降水逐日演变(单位:mm,范围:110~120 °E)。

    图  5  1960—2015年平均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指数的小波方差贡献(a)和周期小波方差贡献频次统计(b)

  • [1] LIN Z 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monthly East Asian jetstream in the summer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J]. AtmosOceanic SciLett, 2010, 3(1): 40-44.
    [2] 陶诗言, 卫捷.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J].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5): 513-525.
    [3] HUANG R-H, CHEN J-L, WANG L. Characteristics,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J]. AdvAtmosSci, 2012, 29(5): 910-942.
    [4] 陶诗言, 陈隆勋.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J].气象学报, 1957, 28(2): 234-247.
    [5] 叶笃正, 陶诗言, 李麦村.在六月和十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现象[J].气象学报, 1958, 29(4): 249-263.
    [6] 李崇银, 王作台, 林士哲, 等.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 2004, 28(5): 641-658.
    [7] 张耀存, 况雪源.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J].暴雨灾害, 2008, 27(2): 3-9.
    [8] 杜银, 张耀存, 谢志清.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09, 33(3): 581-592.
    [9] LIANG X Z, WANG W C.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na monsoon rainfall and tropospheric jets[J]. Q J Roy Meteor Soc, 1998, 124(552): 2 597-2 623.
    [10] 况雪源, 张耀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06, 25(3): 382-389.
    [11] 兰明才, 张耀存.东亚副热带急流与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J].气象科学, 2011, 31(3): 258-265.
    [12] 宣守丽, 张庆云, 孙淑清.夏季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2): 231-242.
    [13] 杨小波, 杨淑群, 马振峰.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14, 33(2): 384-393,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34.
    [14] 郑永光, 陈炯, 葛国庆, 等.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J].气象学报, 2007, 65(5): 760-772.
    [15] 金荣花.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及其对梅雨异常的影响[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16] LIN Z D, LU R Y.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in summer[J]. Adv Atmos Sci, 2005, 22(2): 199-211.
    [17] 廖清海, 陶诗言.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季节循环进程及其在区域持续性降水异常形成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 2004, 28(6): 835-846.
    [18] 杨莲梅, 张庆云.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气候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1): 10-20.
    [19] YU R C, ZHOU T J. Seasona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decadal change in East Asian monsoon[J]. J Clim, 2007, 20(21): 5 344-5 355.
    [20] 索渺清. 南支西风槽建立、传播和演变特征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21] 金荣花, 李维京, 张博, 等.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 2012, 36(4): 722-732, doi:10.3878/j.issn.1006-9895.2011.11157.
    [22] 章基嘉, 葛玲.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3: 43-59.
    [23] 程正泉, 廖代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J].广东气象, 2012, 34(4): 1-5.
    [24] 郑志海. 基于可预报分量的6~15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0.
    [25] 刘春霞, 赵中阔, 袁金南, 等.南海海洋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MAMS)及其业务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6): 890-899.
  • 加载中
图(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09
  • HTML全文浏览量:  52
  • PDF下载量:  56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2
  • 修回日期:  2017-07-24
  • 刊出日期:  2017-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