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

郭润霞 王迎春 张文龙 李京校

郭润霞, 王迎春, 张文龙, 李京校.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393-400.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3
引用本文: 郭润霞, 王迎春, 张文龙, 李京校.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393-400.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3
Run-xia GUO, Ying-chun WANG, Wen-long ZHANG, Jing-xiao LI.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IN BEIJING BASED ON VLF/LF 3D LIGHTNING LOCATION MONITORING SYSTEM[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3): 393-400.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3
Citation: Run-xia GUO, Ying-chun WANG, Wen-long ZHANG, Jing-xiao LI.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IN BEIJING BASED ON VLF/LF 3D LIGHTNING LOCATION MONITORING SYSTEM[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3): 393-400.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3

基于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北京闪电特征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5051

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Z-150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文龙,男,河北省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机理和数值预报技术研究。E-mail:wlzhang@ium.cn

  • 中图分类号: P427.3

ANALYSI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IN BEIJING BASED ON VLF/LF 3D LIGHTNING LOCATION MONITORING SYSTEM

  • 摘要: 利用北京地区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北京地区总闪、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和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闪电主要发生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一天中闪电高发时段在15时—次日02时,总闪频数的日变化存在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时和次日02时。(2)北京地区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①门头沟区中南部至昌平区中西部山前一带;②密云、顺义和平谷三区交界的山前一带。云闪和地闪密度的大值区也基本出现在这两个区域。(3)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9 km以下,且3~6 km的云闪频数最多;云闪高度约在15 km以下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超过15 km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随云闪高度增大而减小。(4)闪电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50 kA,雷电流强度大于100 kA的闪电很少发生;闪电频数高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小,闪电频数低的时段平均雷电流强度较大。

     

  • 图  1  总闪频数(a,单位:次数)、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和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b)以及地闪频数(单位:次数)和正地闪百分比(c,单位:%)的月际变化

    图  2  总闪频数(a,单位:次数)、云闪频数(单位:次数)和平均雷电流强度(单位:kA)(b)以及地闪频数(单位:次数)和正地闪百分比(c,单位:%)的日变化

    横坐标表示其后1小时内的闪电频数(如:横坐标为1,则表示01—02时的闪电频数)。

    图  3  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

    单位:次/(km2·a)。a.总闪;b.云闪;c.地闪。

    图  4  云闪频数(柱,单位:次)和云闪平均雷电流强度(折线,单位:kA)随高度的变化

    图  5  闪电频数(柱,单位:次)随闪电强度的变化

    表  1  VLF/LF三维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主要特征

    定位方法 探测参数 探测精度 闪电类型
    空间TOA 时间、经度、纬度、高度、强度、陡度、 水平位置误差小于300 m, 正云闪、负云闪、
    定位算法 电荷、能量、省、市、县、云地闪标志 高度误差小于500 m 正地闪、负地闪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总闪、云闪和地闪特征

    闪电类别 极性 频数/次 平均雷电流强度/kA 正闪比例/%
    云闪 正闪 58 591 15.585 53.10
    负闪 51 740
    地闪 正闪 22 506 17.827 23.87
    负闪 71 772
    总闪 正闪 81 097 16.618 39.64
    负闪 123 51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云闪高度的统计特征

    年份 记录的云闪总数 有高度记录的云闪数 有高度记录云闪占总数比例 高度平均值/km
    2015 71 009 43 008 60.57% 3.47
    2016 39 322 22 519 57.27% 4.06
    2年 110 331 65 527 59.39% 3.67
    下载: 导出CSV
  • [1] 郄秀书, 刘东霞, 孙竹玲.闪电气象学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 2014, 72(5): 1054-1068.
    [2] 蔡晓云, 宛霞, 郭虎.北京地区闪电定位资料的应用分析[J].气象科技, 2001, 29(4): 33-35.
    [3] REAP R M, MACGORMAN D R.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to motion fields, radar observations, and severe local storms[J]. Mon Wea Rev, 1988, 117(3): 518-535.
    [4] 冯桂力, 陈文选, 刘诗军, 等.山东地区闪电的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3): 347-355.
    [5] 李照荣, 陈添宇, 康凤琴, 等.兰州周边地闪分布特征[J].干旱气象, 2004, 22(2): 45-50.
    [6] 宋敏敏, 郑永光.我国中东部3-9月云-地闪电密度和强度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3): 322-333.
    [7] 赖悦, 张其林, 陈洪滨, 等.深圳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频数与天气雷达回波关系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4): 549-558.
    [8] 陶祖钰, 赵昕奕.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 1993, 51(3): 325-332.
    [9] 薛秋芳, 孟青, 葛润生.北京地区闪电闪电活动及其与强对流天气的关系[J].气象, 1999, 25(11): 15-19.
    [10] 郑栋, 孟青, 吕伟涛, 等.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5): 638-644.
    [11] CAREY L D, RUTLEDGE S A. Electrical and multiparameter radar observations of a sever hailstorm[J]. Geophys Res, 1998, 103(D12): 13979-14000.
    [12] 郑栋, 张义军, 孟青, 等.一次雹暴的闪电特征和电荷结构演变研究[J].气象学报, 2008, 68(2): 248-263.
    [13] WANG K Y, LIAO S A. Lightning, radar reflectivity, infra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rainfall during the 2-4 July 2004 severe convective system over Taiwan area[J]. J Geophys Res, 2006, 111(D5): 811-830.
    [14] 李京校, 宋海岩, 肖稳安, 等.北京及周边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2): 235-245.
    [15] 虞敏. VLF/LF三维全闪定位系统应用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16] 马启明, 迟文学, 陈瑶, 等. 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研制及初步试验结果[C]//暴雨新型探测资料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011.
    [17] 何晖, 李宏宇.北京地区闪电特征初探[J].气象科技, 2005, 33(6): 496-500.
    [18] 王娟, 谌芸. 2009-2012年中国闪电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 2015, 41(2): 160-170.
    [19] 郭虎, 熊亚军, 付宗钰, 等.北京市自然雷电与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J].气象, 2008, 34(1): 12-17.
    [20] 张鸿发, 程国栋, 张彤.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J].干旱气象, 2004, 22(4): 17-25.
  • 加载中
图(5)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46
  • HTML全文浏览量:  40
  • PDF下载量:  59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6-09
  • 修回日期:  2018-03-23
  • 刊出日期:  2018-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