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401-40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4
引用本文: 胡娟, 晏红明, 周建琴.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401-40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4
Juan HU, Hong-ming YAN, Jian-qin ZHOU. THE RESEARCH OF ANTECEDENT SST SIGNAL TO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3): 401-40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4
Citation: Juan HU, Hong-ming YAN, Jian-qin ZHOU. THE RESEARCH OF ANTECEDENT SST SIGNAL TO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3): 401-40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4

影响东亚夏季风降水异常的前期海温信号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3.014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专项 GYHY201406018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胡娟,女,重庆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统计气象及天气预报研究。E-mail: joanne8216@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1.4

THE RESEARCH OF ANTECEDENT SST SIGNAL TO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 摘要: 采用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数据以及中国东亚季风区的实测降水资料,探讨前期冬季海温与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温变化存在2个关键区,分别位于南印度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的海温与东亚季风区的降水在长江中游有显著正相关,与东亚夏季风指数有显著负相关。基于此,定义了印-太海温指数。强海温指数年的南亚高压、索马里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偏强,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北进,中国大部降水偏多;弱海温指数年则相反。

     

  • 图  1  冬季海温多变量方差分析

    阴影区灰色和黑色分别表示通过了5%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同。

    图  2  关键区A(a)、B(b)的平均海温与夏季东亚季风区降水的相关场

    图  3  前期海温指数与东亚季风区降水相关场

    图  4  海温指数年际变化曲线(已去除线性趋势)

    黑实曲线为原始海温指数距平线;黑色长虚曲线为去除线性趋势线;灰色点虚直线为线性趋势;灰色虚直线为正、负1倍标准差。

    图  5  强(a)、弱(b)海温指数年对应的夏季合成距平降水场

    图  6  强、弱海温指数年(a、b)、东亚夏季风指数年(c、d)的850 hPa(a、c)和200 hPa(b、d)对应的差值合成风场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分布

    图  7  强(a、c、e、g)、弱(b、d、f、h)海温指数年(a~d)及夏季风指数年(e~h)的850 hPa(a、b、e、f)、200 hPa(c、d、g、h)的合成风场(均已去除线性趋势)

  • [1] 李崇银, 王作台, 林士哲, 等.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 2004, 28(5): 641-658.
    [2] 吴捷, 许小峰, 金飞飞, 等.斜压基本气流对东亚夏季风区气旋扰动低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2016, 59(4): 1222-1234.
    [3] 叶晓燕, 陈崇成, 罗明.东亚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9): 984-994.
    [4]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6): 860-868.
    [5] 秦育婧, 王盘兴.夏季东亚季风区Hadley环流上升支结构异常及其对长江流域降水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4): 467-474.
    [6] 余丹丹, 张韧, 赵越超, 等.西太平洋副高的东西进退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相互影响与关联[J].大气科学学报, 2014, 37(3): 304-312.
    [7] 汪卫平, 杨修群.索马里急流和澳洲越赤道气流年际变异不同配置及其影响[J].气象科学, 2014, 34(6): 591-600.
    [8] 陆日宇, 林中达, 张耀存.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13, 372(2): 331-340.
    [9] LU R Y. Associations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in the meridional direction[J]. J Meteor Soc Japan, 2004, 82: 155-165.
    [10] 左金清, 李维京, 任宏利, 等.春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关系的转变及其可能成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2): 384-395.
    [11] 彭加毅, 孙照渤, 倪东鸿.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23(3): 385-390.
    [12] 柯宗建, 华丽娟, 钟霖浩, 等.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先兆信号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 2015, 26(5): 536-544.
    [13] 王晓丹, 钟中, 谭言科, 等.冬季黑潮延伸体异常增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实验[J].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4): 569-576.
    [14] HUANG R H, SUN F Y. Impact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 J Meteor Soc Japan, 1992, 70: 243-256.
    [15] 唐卫亚, 孙照渤.印度洋海温偶极振荡对东亚环流及降水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28(3): 316-322.
    [16] 肖子牛.印度洋偶极型异常海温的气候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51-64.
    [17] 晏红明, 肖子牛.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区天气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00, 16(1): 18-27.
    [18] 吴国雄, 孙凤英, 王晓春.降水对热带海表温度的领域响应Ⅱ:资料分析[J].大气科学, 1995, 19(6): 663-676.
    [19] 李峰, 何金海.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 2000, 16(3): 260-271.
    [20] 晏红明, 胡娟, 周建琴, 等.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的定义[J].气象学报, 2017, 75(2): 193-210.
    [21] KALNAY E, KANAMIST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 77(3): 437-471.
    [22] 严华生, 王学仁.多因变量及要素场统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28-29.
    [23] 陈丽娟, 袁媛, 杨明珠, 等.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5): 521-532.
    [24] 施能, 顾骏强, 黄先香, 等.合成风场的统计检验和蒙特卡洛检验[J].大气科学, 2004, 28(6): 950-956.
    [25] LAU K M, KIM K M, YANG S. Dynamical and boundary forc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omponent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J Clim, 2000, 13(14): 2461-2482.
    [26] 陶诗言, 朱福康.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副高进退的关系[J].气象学报, 1964, 34(4): 385-396.
    [27] 赵兵科, 姚秀萍, 吴国雄.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机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J].大气科学, 2005, 29(5): 771-779.
    [28] 张玲, 智协飞.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盛夏降水异常[J].气象科学, 2010, 30(4): 438-444.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5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2-10
  • 修回日期:  2018-03-30
  • 刊出日期:  2018-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