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清代华南地区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的相关性分析

毕硕本 鲁颖 武玮婷 孙力 陈昌春

毕硕本, 鲁颖, 武玮婷, 孙力, 陈昌春. 清代华南地区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的相关性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6): 733-7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6.002
引用本文: 毕硕本, 鲁颖, 武玮婷, 孙力, 陈昌春. 清代华南地区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的相关性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6): 733-7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6.002
Shuo-ben BI, Ying LU, Wei-ting WU, Li SUN, Chang-chun CHE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LOW TEMPERATURE DISASTERS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IN SOUTH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6): 733-7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6.002
Citation: Shuo-ben BI, Ying LU, Wei-ting WU, Li SUN, Chang-chun CHE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LOW TEMPERATURE DISASTERS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IN SOUTH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8, 34(6): 733-74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6.002

清代华南地区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的相关性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8.06.002
基金项目: 

中国明清时期气候灾害时空演变特征挖掘研究 41271410

聚落遗址时空演变规律挖掘研究 4107125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毕硕本,男,山东省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空间数据挖掘、三维可视化研究。E-mail: bishuobe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53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LOW TEMPERATURE DISASTERS AND DROUGHT/FLOOD DISASTERS IN SOUTH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

  • 摘要: 收集并整理了清代(1644—1911年)华南地区对雪灾、冰冻、霜、霜冻、寒潮等低温事件的记载,探讨了低温灾害与旱涝灾害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关关系。华南低温灾害频次总体东部高于西部。广州府、肇庆府以及东部潮州府为低温灾害多发的地区,这与旱灾、涝灾多发的地区一致。分析了低温冷害的周期性,华南低温冷害发生存在着6年、10年、17年、29年、54年、130年的周期,其中29年周期为第一主周期。探究了每30年低温、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县次,发现低温灾害与旱灾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发现低温灾害与旱灾、涝灾具有相似的趋势,清前期和清后期低温灾害多发,清后期尤为严重。研究揭示了清代灾害多发的特征,探索了我国清代华南地区气候灾害的时空规律,为现代气候灾害的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 图  1  华南地区1911年府级行政区划图

    图  2  低温灾害频次空间分布图

    图  3  华南洪涝灾害县次分布图

    图  4  清代华南干旱灾害县次空间分布图

    图  5  低温灾害频次年际变化

    图  6  1644—1911年华南低温灾害频次序列小波分析图

    图  7  1644—1911年华南低温灾害频次序列小波方差图

    图  8  1644—1911年每30年华南低温灾害县次

    图  9  1644—1911年每30年华南干旱灾害县次

    图  10  1644—1911年每30年华南洪涝灾害县次

    表  1  旱涝灾害等级的定级标准

    等级 旱涝状况 分级标准 典型词语 现象
    1 大涝 雨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且严重,给人们的生命或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夏大水,溺死者无算、秋大水,漂没田庐人畜无算,为数十年所罕见 持续大雨,民居房屋多冲毁漂没,有人溺死
    2 雨情持续时间较长(2个月及以上)、波及范围较广以及短时强降水造成的严重涝,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八月至十月,霪雨连延,田禾被淹、春夏大水,陆地行舟、连月雨、夏四月大雨,等 持续大雨,民居房屋有冲毁漂没,物价上升、斗米千钱,政府有赈灾措施,百姓逃荒
    3 短时间强降水或稍长时间持续性弱降水降水,但雨情较小或洪涝灾害范围小,未造成严重危害 山水陡发、水、秋霪雨害稼、大雨坏田、夏霖雨等 水灾,但房屋冲毁、人畜受害较轻,庄稼受害、饥荒、有人逃难,斗米百钱等
    4 正常 有丰收的记载或无水旱灾害记录 岁大熟、大稳、大有年、有秋、雨水调匀等 风调雨顺、丰收
    5 偏旱 单月、局地降水异常偏少,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干旱 旱饥、三月大旱、不雨、民饥、雨泽稀少、夏禾失收等 少降水,有明显旱情,庄稼农作物欠收,政府免赋、赈灾
    6 持续数月、跨季度少降水或无降水, 影响农业生产 谷贵、百谷不登、枯禾杀稼、五至八雨、秋大旱,春秋大旱、蝗、蝻等 长时间缺少降水,严重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物价飞涨、政府有赈灾措施,伴随蝗灾人逃难
    7 大旱 持续数月、跨季度降水稀缺或无降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给人们的生命或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亢旱、禾尽槁,籴贵、百谷不登、深潭俱竭大旱成饥、哀鸿遍野、民多饿殍、饥死甚繁 长时间缺少降水,严重影响到生产生活,物价飞涨、政府赈灾,蝗灾大爆发、百姓饿死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644—1911年华南低温灾害记录例举

    年份 地名 史料资料 资料来源
    1713 文昌县 春大寒,牛马冻毙.槟榔陨落。民大饥 康熙《义昌县志 > 卷九灾祥
    1728 岑溪县 冬十一月.雨雪, 厚三寸。十二月又雪.竹树枯 乾隆《岑溪县志》灾异
    1807 灵山县 冬十月,箱凝.池水积冰至五、六分 齑庆《灵山县志 > 卷十三样异
    1826 龙川县 陨箱害稼 光绪《惠州府志》卷丨八郡亊
    1881 灌阳县 大雪,冰坚十余日不解.河鱼冻毙.树木多折 民M《灌阳县志》卷二十三机祥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三种气候灾害高发生频次统计表(单位:县次)

    府州 洪涝灾害 十旱灾害 低温冷冻灾害
    广州府 460 156 75
    潮州府 352 164 49
    笨庆府 385 131 44
    惠州府 178 56 39
    高州府 149 122 37
    枬州府 96 58 36
    琼州府 116 163 26
    柳州府 86 50 24
    桂林府 117 88 24
    庆远府 22 38 23
    韶州府 74 63 23
    邯林州 48 72 21
    平乐府 113 62 17
    齑应州 69 44 16
    浔州府 72 57 16
    廉州府 50 31 14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干旱/洪涝灾害与低温灾害的高发生频次的相关系数

    灾害类型 灾害类型 洪涝频次
    低温灾害频次 0.901** 0.699**
    注:**表示通过0.01显著性检验。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不同学者的明清小冰期冷期划分

    地区 笫一冷期/年份 笫二冷期/年份 第三冷期/年份
    华南沿海(李曰平等)[49] 1501—1537 1618—1684 1861—1897
    珠三角(张伟强等)[50] 1485—1527 1606—1767 1835— 1897
    广东(薛枳彬等)[51] 1480—1540 1610—1780 1830—1890
    下载: 导出CSV

    表  6  每30年干旱县次、洪涝县次同低温灾害县次的相关系数

    类型 干旱县次 洪涝县次
    低温灾害县次 0.725* 0.661
    注:*表示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下载: 导出CSV
  • [1] 初子莹, 任国玉.近千年温度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818-825.
    [2] WOO S K, KYUNG A K, KYUNG C, et al. Historic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15th centur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6, 392:25-36.
    [3] 周书灿. 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J].史学理论研究, 2007, 4: 127-136.
    [4] 郑景云, 邵雪梅, 郝志新, 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 2010, 29(9): 1 561-1 570.
    [5] RODRIGO F S, ESTEBANPARRA M J, CASTRODIEZ Y. On the use of the jesuit order private correspondence records in climate reconstructions: A case study from Castille (Spain) for 1634-1648A.D.[J]. Climatic Change, 1998, 40(3): 625-645.
    [6] WOODHOUSE C A, OVERPECK J T. 2000 years of drought variability in central United States[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8, 79(12): 2 693-2 714.
    [7] PIERVITALI E, COLACINO M. Evidence of drought in western sicily during the period 1565-1915 from liturgical offices[J]. Climatic change, 2001, 49(1/2): 225-238.
    [8] HEATHCOTE R L.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teractions in semi-arid regions[M]. Belgiu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9] MILLER D L, MORA C I, GRISSINO-MAYE H D, et al. Tree-Ring Oxygen Isotope Records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103(39): 14 294-14 297.
    [10] WOO-SEOK K, KYUNGAH K, KYUNG C, et al. Historic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15th centur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6, 392: 25-36.
    [11] HENRY 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Harm Prohibition, and Preservation Requirement: Core Practical Convergence on Climate Change[J]. Mor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2015, 2(1): 7-31.
    [12] CHAUMILLON E, BERTIN X, FORTUNATO A, et al. Storm-induced marine flooding: lessons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65:151-184.
    [13] GORING S J, WILLIAMS J W. Effect of historical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 on tree-climate relationships in the upper Midwestern United States[J]. Ecology Letters, 2017, 20(4): 461-466.
    [1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气象科技资料, 1973(2): 15-38
    [15] 张德二.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高分辨古气候记录[J].第四纪研究, 1995(1): 75-81.
    [16] 郑景云, 张丕远, 葛金胜, 等.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干湿分异的百年际变化[J].自然科学进展, 2001, 11(1): 65-70.
    [17] 郑景云, 张丕远, 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试验[J].地理研究, 1993(3): 1-9.
    [18] 中央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1.
    [19] 张德二, 刘传志.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续补(1980-1992年)[J].气象, 1993(11): 41-45.
    [20] 张德二, 李小泉, 梁有叶.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年)[J].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3): 379-384.
    [21] 杨煜达, 满志敏, 郑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J].地理学报, 2006(7): 1 041-1 049.
    [22] 杨传国, 陈喜, 张润润, 等.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J].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03-510.
    [23] 杜娟, 赵景波.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研究, 2007, 24(5): 598-603.
    [24] 荣艳淑, 屠其璞.华北地区500年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重建[J].气象科技, 2004, 32(3): 163-167.
    [25] 李禧亮, 毕硕本, 魏军.清代江苏省干湿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1): 101-104.
    [26] 李红梅, 范建忠, 李星敏.陕西近500年极端干旱变化初步分析[J].陕西气象, 2011(2): 35-37.
    [27] 万金红, 吕娟, 刘和平. 1470-2008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旱涝变化特征分析[J].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25-631.
    [28] 张健, 满志敏, 肖微微, 等.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J].地理研究, 2013, 32(9): 1 579-1 590.
    [29] 陈月明, 周锡振, 周平德.广东省近2000年气候冷暖变迁历史记录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3(4): 31-35.
    [30] 闫俊霞, 张建峰, 张春玲. 1961-2008年华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5): 13 879-13 880
    [31] 姜荣升, 李蓓蓓, 李忠明.中国1662年水旱灾害时空分布重建[J].农业考古, 2014(6): 128-132.
    [32] 刘东升, 张虎才.昆明1322年至2013年旱涝历史的重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 27(6): 8-14+32.
    [33] 李禧亮, 任改莎, 张立霞, 等.明清时期苏浙皖沪干湿变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 66-71.
    [34] 李禧亮, 毕胜杰, 魏军, 等.清代石家庄地区旱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9): 161-165.
    [35] 张德二, 梁有叶.历史寒冬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原研究--1670/1671年冬季严寒事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1): 25-30.
    [36] 孟万忠, 赵景波, 刘晓峰.明代山西霜雪低温灾害特征与周期规律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6): 123-126+164.
    [37] BOBÉE R B, CAVADIAS R G. Report of panel No 1 global change: A statistical myth?[M]. Berlin: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4, 275: 285-285.
    [38] ZHAO Y, BRACONNOT P, MARTI O, et al. A multi-model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he ocean on the african and Indian monsoon during the mid-Holocene[J]. Climate Dynamics, 2005, 25(7-8): 777-800.
    [39] 邢闪, 赵景波.陕南地区清代霜雪灾害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3): 86-91.
    [40] 覃丽, 曾小团, 高安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与大范围霜冻天气对比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2): 9-11.
    [41] 张雪芬, 郑有飞, 王春乙, 等.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J].气象学报, 2009, 67(2): 321-330.
    [42] 赵景波, 邢闪, 周旗.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 2009, 25(1): 81-85.
    [43]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44] 温克刚, 杨年珠.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广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45] GROSSELMANN A, MORLET J, PAUL T. Transforms associated to square integrable group representations I: General result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al, 1985, 26(10): 2 473-2 479.
    [46] 陈业新.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9, 24(2): 14-29.
    [47] 鞠笑生, 杨贤为, 陈丽娟.我国单站旱涝指标确定和区域旱涝级别划分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1997, 9(1): 26-33.
    [48] 朱铁才, 林文实, 叶坤辉, 等.珠三角地区近38年冬半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干旱成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0(4): 144- 147.
    [49] 李平日, 谭惠忠, 侯的平. 2000年来华南沿海气候与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 1997(1): 86-94.
    [50] 张伟强, 黄镇国.中国热带的小冰期及其环境效应[J].地理学报, 2000, 55(6): 744-750.
    [51] 薛积彬, 钟巍, 赵引娟, 等. 15~19世纪末期间广东的气候与灾害特征的初步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6(4): 123- 131.
    [52] 蔡文娟, 殷淑燕.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冻灾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3): 118-121.
    [53] 刘伟, 钟巍, 薛积彬, 等.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8(3): 134-138.
  • 加载中
图(10)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05
  • HTML全文浏览量:  85
  • PDF下载量:  34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2-21
  • 修回日期:  2018-08-23
  • 刊出日期:  2018-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