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局地水汽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的影响

郑彬 黄燕燕 谷德军

郑彬, 黄燕燕, 谷德军. 局地水汽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3): 289-29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26
引用本文: 郑彬, 黄燕燕, 谷德军. 局地水汽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3): 289-29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26
Bin ZHENG, Yan-yan HUANG, De-jun GU. EFFECT OF DIABATIC HEATING INDUCED BY REGIONAL WATER VAPOR ANOMALIES IN 2016/2017 WARM WINTER OVER THE SOUTH OF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 35(3): 289-29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26
Citation: Bin ZHENG, Yan-yan HUANG, De-jun GU. EFFECT OF DIABATIC HEATING INDUCED BY REGIONAL WATER VAPOR ANOMALIES IN 2016/2017 WARM WINTER OVER THE SOUTH OF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 35(3): 289-29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26

局地水汽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的影响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2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8YFC1505801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6070101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0508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67509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57504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7B030314140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郑彬, 男, 福建省人,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季风气候变率及其预测研究。E-mail: zbin@gd121.cn

  • 中图分类号: P434.5

EFFECT OF DIABATIC HEATING INDUCED BY REGIONAL WATER VAPOR ANOMALIES IN 2016/2017 WARM WINTER OVER THE SOUTH OF CHINA

  • 摘要: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气温异常的倾向方程分析2016/2017年中国华北地区(100~115 °E, 35~45 °N)、西南地区(85~102 °E, 22~33 °N)和南方地区(108~118 °E, 22~33 °N)的暖冬事件。结果表明西南和华北地区的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2016/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暖冬主要是非绝热加热引起的。进一步通过水汽收支平衡的分析表明, 局地水汽异常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有重要贡献, 而其中土壤的水汽贡献约占50%。可能的机制如下:大气中正的水汽异常引起辐射加热增多, 导致气温升高, 土壤的感热增大, 土壤温度升高, 潜热通量变大, 从而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多, 更多的水汽将导致更高的温度。

     

  • 图  1  NCEP/NCAR资料得到的2016年12月—2017年2月平均中国地区表面气温异常(K)

    图  2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平均中国南方(a)、华北(b)和西南(c)地区表面气温异常变化的收支(K)

    ΔTa为气温异常变化,UCA和VCA分别为气候UV风对异常气温的输送,UaA和VaA分别为异常UV风对气候气温的输送,GW为全球变化的温度异常变率,DH为非绝热加热的贡献。

    图  3  2016年NCEP(a)和GPI (b)秋季(9—11月)降水异常

    单位:mm/day。

    图  4  2016/2017年冬季异常表面风场(m/s,矢量)和位势高度(gpm,等值线)

    图  5  与2016/2017年冬季气温异常变化相关的中国南方地区异常热通量(W/m2

    SH为感热通量,NS和NL分别为净短波和长波辐射通量,LH为潜热通量。

    图  6  2016年12月—2017年2月中国南方地区累计降水量异常(mm)

    带空心圆标记的为NCEP/NCAR资料,实线为GPI资料,虚线为零线。

    图  7  中国南方地区表面气温异常(K,柱状图)和比湿异常(g/kg,曲线)

    图  8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平均中国南方地区表面比湿异常变化的收支(g/kg)

    Δqa为比湿异常变化,Adv为平流项,Pra为降水贡献,LHa为潜热贡献。

    图  9  2016年12月—2017年2月中国南方地区表面变量的超前滞后相关

    柱状图为比湿异常与气温异常的相关,实线为感热通量与气温异常的相关,虚线为潜热通量与去除平流外的比湿异常的相关。横坐标负值表示超前天数。

    图  10  局地水汽影响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的示意图

  • [1] 王凌, 张强, 陈峪, 等.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1): 26-30.
    [2] 陈峪, 任国玉, 王凌, 等.近56年我国暖冬气候事件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5): 539-545.
    [3] 孙林海, 赵振国.我国暖冬气候及其成因分析[J].气象, 2004, 30(12): 57-60.
    [4] 王东阡, 崔童, 司东, 等. 2014/2015年东亚冬季风活动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J].气象, 2015, 41(7): 907-914.
    [5] 丁婷, 王永光, 柯宗建, 等. 2016/2017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 2017, 43(7): 887-893.
    [6] 李崇银.中国东部地区的暖冬与厄尼诺[J].科学通报, 1989, 30(4): 283-286.
    [7] 伍红雨, 杨崧.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6): 1 061-1 068.
    [8] 陈受钧.厄尼诺与东亚暖冬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 1995, 53(3): 380-384.
    [9] 伍红雨, 潘蔚娟, 王婷.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J].气象, 2014, 40(10): 1 230-1 239.
    [10] 王会军. 2002年亚洲北部的超强暖冬事件及其超常大气环流[J].科学通报, 2003, 48(7): 734-736.
    [11] 王会军, 贺圣平.ENSO和东亚冬季风之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减弱[J].科学通报, 2012, 57(19): 1 713-1 718.
    [12] 韩文韬, 卫捷, 沈新勇.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对ENSO响应的时空稳定性分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1): 97-106.
    [13] 简云韬, 简茂球, 杨崧.前、后冬的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异及其与东亚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4): 519-529.
    [14] 陈海山, 孙照渤, 闵锦忠.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22(4): 609-615.
    [15] CLARK M P, SERREZE M C.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East Asian snow cover on modulat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J]. J Climate, 2000, 13(20): 3 700-3 710.
    [16] 所玲玲, 黄嘉佑, 谭本馗.北极涛动对我国冬季同期极端气温的影响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2): 163-168.
    [17] 沈柏竹, 廉毅, 张世轩, 等.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6): 434-439.
    [18] 雷杨娜, 孙娴, 乐章燕.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4): 42-48.
    [19] 康丽华, 陈文, 王林, 等.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1): 45-53.
    [20] WU B Y, HUANG R H, GAO D Y. Effects of variation of winter sea-ice area in Kara and Barents seas on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J]. Acta Meteor Sin, 1999, 13(2): 141-153.
    [21] WU B Y, SU J Z, ZHANG R H. Effects of autumn-winter Arctic sea ice on winter Siberian High[J]. Chin Sci Bull, 2011, 56(30): 3 220-3 228.
    [22] 解小寒, 杨修群.冬季北极海冰面积异常与中国气温变化之间的年际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2(6): 549-561.
    [23] YANG L N, WU B Y.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ossible causes[J]. Chin Sci Bull, 2013, 58(32): 3 969-3 977.
    [24] 谢永坤, 刘玉芝, 黄建平.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象学报, 2014, 72(4): 703-710.
    [25] ZUO J Q, REN H L, WU B, et al. Predict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in China from previous autumn Arctic sea ice[J]. Clim Dyn, 2016, 47(7): 2 331-2 343.
    [26] 李维京, 李怡, 陈丽娟, 等.我国冬季气温与影响因子关系的年代际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4): 385-396.
    [27] 何金海, 武丰民, 祁莉.秋季北极海冰与欧亚冬季气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的不同联系[J].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4): 1 089-1 102.
    [28] ZUO J Q, REN H L, LI W, et al.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t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South Central China[J]. J Climate, 2016, 29(20): 7 477-7 493.
    [29] 许琪, 管兆勇.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非绝热加热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变异的可能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1): 21-29.
    [30] 刘佳伟, 徐海明.冬季西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热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5): 645-656.
    [31] 秦大河.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李爱贞, 刘厚凤, 张桂芹.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234.
    [32]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 77(3): 437-472.
    [33] HUFFMAN G J, ADLER R F, MORRISSEY M M, et al. Global precipitation at one-degree daily resolution from multisatellite observations[J]. J Hydrometeor, 2001, 2(1): 36-50
    [34] YU L, WELLER R A. Objectively Analyzed air-sea heat Fluxes (OAFlux) for the global oceans[J]. Bull Amer Meteor Soc, 2007, 88: 527-539.
    [35] 郑彬, 林爱兰, 谷德军, 等. 2016年南海夏季风结束监测报告[R]. 2016,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加载中
图(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7
  • HTML全文浏览量:  234
  • PDF下载量:  12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8-22
  • 修回日期:  2019-02-19
  • 刊出日期:  2019-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