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

张妤晴 林爱兰 温之平

张妤晴, 林爱兰, 温之平.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4): 504-51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46
引用本文: 张妤晴, 林爱兰, 温之平.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4): 504-51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46
Yu-qing ZHANG, Ai-lan LIN, Zhi-ping WEN.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 35(4): 504-51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46
Citation: Yu-qing ZHANG, Ai-lan LIN, Zhi-ping WEN.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9, 35(4): 504-51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46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9.04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75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3053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A060060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林爱兰,女,广东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热带季节内振荡、热带季风气候研究。E-mail: allin@gd121.cn

  • 中图分类号: P434.4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 摘要: 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 °E、125 °E以及150 °E三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三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及南海周边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105 °E与125 °E越赤道气流均具有10~20 d以及30~60 d低频振荡显著周期,而150 °E越赤道气流则以10~20 d周期为主。在年际尺度上,105 °E、125 °E、150 °E越赤道气流分别具有2~4年、2~3年、2~6年振荡周期。无论是季内还是年际变化,皆以105 °E与125 °E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间关系较密切。南亚-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10~20 d振荡的气旋(对流加强)和反气旋(对流减弱)的环流活动变化,决定着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10~20 d振荡的演变。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变化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的演变过程非常相似,而150 °E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低频环流则与南半球热带辐合带关系密切。105 °E及125 °E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异常均与南海周边降水异常密切相关。

     

  • 图  1  1948—2014年间夏季105°E、125°E、150°E三支越赤道气流的强度指数序列(蓝线)和11年滑动平均曲线(红线)

    图  2  三支越赤道气流夏季平均年际小波分析的能量谱(a,黑实线以外表示头部影响区域,彩实线为小波能量谱值,填色区为超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和平均小波功率谱曲线图(b,虚线是0.05显著性检验曲线)

    图  3  夏季三支越赤道气流1948—2014年逐年功率谱值与0.05显著性水平谱值之比(左,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周期(天),等值线间隔为0.5,阴影区为比值大于1的区域,表示超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和比值的67年平均(右,纵坐标为对比值,横坐标为周期(天),虚线为0.05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  4  1948—2014年105°E和125°E越赤道气流夏季逐日强度超前滞后相关系数的逐年分布图(左,纵坐标为超前滞后时间(天),负数代表前一支越赤道气流超前后一支气流,正数则为滞后,填色部分显示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1的部分,均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和多年平均曲线图(右,红线为0.05显著性检验标准)

    图  5  1948—2014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10~20 d滤波的925 hPa风场超前滞后回归方框中的-8~6依次为风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阴影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经向风v>0为红色,v≤0为蓝色)。

    图  6  1979—2012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10~20 d滤波的OLR场超前滞后回归打点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8~6依次为OLR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7  1948—2014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30~60 d滤波的925 hPa风场超前滞后回归阴影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28~21依次为风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8  1979—2012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30~60滤波的OLR场超前滞后回归打点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28~21依次为OLR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9  1979—2012年夏季150°E越赤道气流与30~60 d滤波的风场(左)、OLR场(右)超前滞后回归打点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28~21依次为风场、OLR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10  1997—2014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10~20 d滤波的GPCP降水场超前滞后回归阴影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8~6依次为降水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11  1997—2014年夏季105°E(左)、125°E(右)越赤道气流与30~60 d滤波的GPCP降水场超前滞后回归阴影区域为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方框中的-28~21依次为降水场超前(滞后)于越赤道气流的天数。

    图  12  三支越赤道气流强度正负异常年的南海周边降水场(使用GPCP降水资料)

    a.正异常年;b.负异常年;c.正异常年减去负异常年。红色方框内为下文特别关注的降水异常显著区域。

    图  13  越赤道气流强度与三个降水显著异常区的年际变化曲线对比

    黑线是降水强度,对应左坐标,红线是越赤道气流强度,对应右坐标。

    表  1  三支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分尺度相关系数

    越赤道气流 原相关系数 年际相关系数 年代际相关系数
    105°E和125°E 0.69 0.77 0.74
    125 °E和150°E 0.44 0.59 0.38
    105°E和150°E 0.56 0.58 0.6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三支越赤道气流强度的正负异常年

    气流强度 正异常年 负异常年
    105°E 1987、1994、1997、2006、2012 1989、1996、1998、2010、2013
    125 °E 1985、1987、1990、1991、2006、2009、2011、2012 1995、1996、1998、1999、2000、2010
    150°E 1982、1987、1993、1997、2002、2014 1988、1989、1999.
    下载: 导出CSV
  • [1] 王洪霞, 王黎娟, 何金海.低空越赤道气流的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 33(2):15-18.
    [2] SIMPSON G. The Southwest monsoon[J]. Q J R Meteor Soc, 1921, 47(199):151-172.
    [3] FINDLATER J. A major low-level air current near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northern summer[J]. Q J R Meteor Soc, 1969, 95(404):362-380.
    [4] 陈瑞荣.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成因的实验研究——过赤道气流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学(B辑), 1983, 12:1 146-1 156.
    [5] 陈瑞荣.夏季南半球过赤道气流对亚洲大气环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 1983, 28(2):96-99.
    [6] 李崇银, 吴静波.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J].大气科学, 2002, 26(2):185-192.
    [7] 高辉, 薛峰.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1):57-68.
    [8] 陈隆勋, 李薇, 赵平, 等.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4):345-355.
    [9] 冯涛, 冯新勇, 黄荣辉, 等.热带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1):11-22.
    [10] 朱文达, 张新月, 沈新勇, 等.越赤道气流ISO特征在台风季节预报中的可行性研究[J].贵州气象, 2012, 36(1):6-12.
    [11] 王继志, 莱夫特维奇P W.夏季110°E附近的低空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大气科学, 1984, 8(4):443-449.
    [12] 韦有暹, 杨亚正.南海台风发生发展与南半球越赤道气流[C]//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天气研究集刊(3), 1982: 443-449.
    [13] 李建辉.进入南海的过越赤道气流与华南前汛期暴雨[J].气象, 1982, 8(3):8-10.
    [14] 王继志, 李麦村.源于澳洲过赤道气流与中国季风环流与降水[J].大气科学, 1982, 6(1):1-10.
    [15] 施宁, 施丹平, 严明良.夏季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以及华东旱涝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6):405-414.
    [16] 彭维耿, 蒋尚城.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1):87-93.
    [17] 雷小春, 杨修群.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同期气温、降水的相关性[J].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 (2), 127-135.
    [18] 杜启倩, 孙照渤.夏季东半球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D].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25-449.
    [19] 杜启倩, 孙照渤, 李忠贤, 等. 1950-2009年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J].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 33(3):7-15.
    [20] 覃志年, 金龙, 何慧.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越赤道气流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 28(3):8-11.
    [21] 黄亮, 谭桂容, 刘向文.热力强迫对澳洲北部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 2012, 35(3):311-321.
    [22] 刘向文, 孙照渤, 李维京, 等.澳洲北部强/弱越赤道气流对应的环流配置[J].大气科学, 2009, 33(6):1348-1362.
    [23] 赵小平, 沈新勇, 王咏青, 等.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J].大气科学学报, 2012, 35(5):603-609.
    [24] 刘秦玉, 王韶霞.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00, 24(5):634-640.
    [25] ZHU Y L.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Somali and Australia cross-equatorial flow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Adv Atmos Sci, 2012, 29(3):509-518.
    [26] LI C, LI S L. Interannual seesaw between the somali and the Australian cross-equatorial flows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 J Climate, 2014, 27(11):3 966-3 981.
    [27] 施宁, 施丹平, 严明良.夏季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以及华东旱涝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6):405-414.
    [28] 李向红, 徐海明, 何金海.对亚洲两支越赤道气流与华南暴雨的关系探讨[J].气象科学, 2004, 20(2):161-167.
    [29]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18-36、161-180、215-231.
    [30]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23-32、71-113.
    [31] 纪忠萍, 谷德军, 吴乃庚, 等.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J].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6):671-684.
  • 加载中
图(13)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2
  • HTML全文浏览量:  20
  • PDF下载量:  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9-16
  • 修回日期:  2019-03-08
  • 刊出日期:  2019-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