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61—2018年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伍红雨 郭尧 吴遥

伍红雨, 郭尧, 吴遥. 1961—2018年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4): 455-46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42
引用本文: 伍红雨, 郭尧, 吴遥. 1961—2018年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4): 455-46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42
Hong-yu WU, Yao GUO, Yao W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IN GUANGDONG AND THE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FROM 1961 TO 2018[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4): 455-46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42
Citation: Hong-yu WU, Yao GUO, Yao W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IN GUANGDONG AND THE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FROM 1961 TO 2018[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4): 455-46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42

1961—2018年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42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7B020244002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7B030314140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伍红雨,女,贵州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特征及变化研究。E-mail:492019784@qq.com

  • 中图分类号: P423.3.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HIGH TEMPERATURE IN GUANGDONG AND THE ABNORM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FROM 1961 TO 2018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广东8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NCEP/NCAR月尺度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ERSST V5),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高温的气候变率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8年来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以3.0 d/(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并在1998年发生增加的突变。广东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且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基本相同,但年际差异比年代际差异更加明显。在6—9月,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是广东高温日数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影响华南的偏北气流偏强,大陆高压加强也对应高温日数偏多。在5—8月,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南海海温偏高有利于广东高温日数增多。

     

  • 图  1  1961—2018年广东区域平均高温日数逐年变化

    图  2  1961—2018年广东区域平均高温日数的Mann-Kendall突变分析

    图  3  1961—2018年广东站点高温日数变化趋势系数分布

    图  4  1961—2018年广东平均高温日数与6—9月大气环流的相关

    a. 100 hPa高度场;b. 500 hPa高度场;c. 850 hPa风场;d.海平面气压场。阴影区由浅到深表示通过0.05、0.01和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  5  广东高温日数异常多、少年6—9月大气环流的差值合成

    a. 100 hPa高度场;b. 500 hPa高度场;c. 850 hPa风场;d.海平面气压场。黑点和红色矢量分别代表高度差值、海平面气压差值和风速差值通过0.10的显著性水平。

    图  6  图 5,但为高温日数突变后(1998—2018年)与突变前(1961—1997年)的差值

    图  7  1961—2018年广东高温日数与不同时段海温的相关系数分布

    a. 3—6月;b. 4—7月;c. 5—8月;d. 6—9月。阴影区由浅到深表示通过0.05、0.01和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

    图  8  在5—8月海温差值合成图

    a. 1961—2018年广东高温日数异常多、少年;b. 1998—2018年与1961—1997年。单位:℃。

  • [1] 叶殿秀, 尹继福, 陈正洪, 等.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1):15-20.
    [2] 周晓, 黄菲.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突变及其与海温的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5, 45(5):19-27.
    [3] 蔡文香, 吴妍, 卢万合, 等. 1961-2011a中国夏季35度以上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9):162-170.
    [4] 邹海波, 吴珊珊, 单九生, 等. 2013年盛夏中国中东部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J].气象学报, 2015, 73(3):481-495.
    [5] 孙建奇. 2013年北大西洋破纪录高海温与我国江淮-江南地区极端高温的关系[J].科学通报, 2014, 59(27):2 714-2 719.
    [6] 张宇, 李耀辉, 王劲松, 等. 2013年7月我国南方异常持续高温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6):1 172-1 180.
    [7] 许金萍, 王文, 蔡晓军,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连旱及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环流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992-999.
    [8] DING T, GAO H, LI W J.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in 2016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cross-equatorial flows[J]. Int JClimatol, 2018, 38(9):3 579-3 594.
    [9] 梅梅, 姜允迪, 王遵娅, 等. 2016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气象, 2017, 43(4):468-476.
    [10] 张芳华, 陶亦为, 高辉, 等. 2018年春末南方极端持续高温及MJO影响[J].气象科学, 2019, 42(1):100-108.
    [11] 焦敏, 李辑, 陈鹏狮, 等. 2018年夏季辽宁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特征及成因[J].大气科学学报, 2019, 42(4):571-580.
    [12] 伍红雨, 杜尧东.近49年广东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3):427-432.
    [13] 张平, 延军平, 李英杰, 等. 1960-2015年两广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变化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 45(1):73-81.
    [14] 炎利军, 黄先香, 陈小芸.广东高温影响因子和预报方法[J].气象科学, 2008, 28(2):197-200.
    [15]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华东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 2009, 33(2):347-358.
    [16] 史军, 崔林丽, 周伟东.华东高温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6):753-759.
    [17] 史军, 崔林丽, 梁萍, 等.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J].地理科学, 2013, 33(11):1 383-1 389.
    [18]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2):199-208.
    [19] 陈敏, 耿福海, 马雷鸣, 等.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J].高原气象, 2013, 32(2):597-607.
    [20] 李纵横, 李崇银, 宋洁, 等. 1960-2011年江淮地区夏季极端高温日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5):511−522.
    [21] 何林宴, 简茂球.广西贵港地区极端高温日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环流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5):694-708.
    [22] 吴佳, 高学杰, 张冬峰, 等.三峡水库气候效应及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事件的区域气候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1):44-52.
    [23] 孙建奇, 王会军.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3): 662-671.
    [24] 杨续超, 陈锋, 祝炜平, 等.城市化对浙江省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4):719-726.
    [25] 白莹莹, 程炳岩, 王勇.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J].气象, 2015, 41(3):319-327.
    [26] 郭秋萍, 邹振东, 李宏永, 等.深圳市城中村的热环境特征与热岛强度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3):427-435.
    [27] 吴婕, 徐影, 师宇.华南地区城市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6):654−662.
    [28] 王亚伟, 翟盘茂, 田华.近40年南方高温变化特征与2003年的高温事件[J].气象, 2006, 32(10):27-33.
    [29] 纪忠萍, 林钢, 李晓娟, 等. 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J].热带气象学报, 2005, 21(2):207-216.
    [30] 刘燕, 程正泉, 蔡安安, 等. 2007年7月广东大范围持续高温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 2008, 36(6):734-739.
    [31]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 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ol Soc, 1996, 77(3):437-471.
    [32] HUANG B, THORNE P W, BANZON V F, et al.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 (ERSSTv5):upgrades, validations, and intercomparisons[J]. J Climate, 2017, 30(20):8179-8205. doi:10.1175/JCLI-D-16-0836.1
    [3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第二版), 2007:23-71.
    [34] 郑有飞, 尹继福, 吴荣军.我国大陆极端高温基于去趋势波动及排列熵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2):251-257.
    [35] 袁媛, 丁婷, 高辉, 等.我国南方盛夏气温主模态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大气科学, 2018, 42(6):1 245-1 262, doi:10.3878/j.issn.1006-9895.1801.17186.
    [36] 孙圣杰, 李栋梁.近60年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高特征的变异及其与海温关系的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5):697-707.
    [37] ZHOU T J, YU R C, ZHANG J, et al. Why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has extend westward since the late 1970s[J]. J Climate, 2009, 22(8):2 199-2 215.
  • 加载中
图(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7
  • PDF下载量:  2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12
  • 修回日期:  2020-06-08
  • 刊出日期:  2020-08-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