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惠东高潭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成因对比分析

李明华 陈芳丽 李娇娇 姜帅 甘泉 刘建龙 曾丹丹

李明华, 陈芳丽, 李娇娇, 姜帅, 甘泉, 刘建龙, 曾丹丹. 惠东高潭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成因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5): 616-62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6
引用本文: 李明华, 陈芳丽, 李娇娇, 姜帅, 甘泉, 刘建龙, 曾丹丹. 惠东高潭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成因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5): 616-62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6
Ming-hua LI, Fang-li CHEN, Jiao-jiao LI, Shuai JIANG, Quan GAN, Jian-long LIU, Dan-dan ZE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REE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GAOTAN, HUIDO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5): 616-62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6
Citation: Ming-hua LI, Fang-li CHEN, Jiao-jiao LI, Shuai JIANG, Quan GAN, Jian-long LIU, Dan-dan ZE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REE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GAOTAN, HUIDO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5): 616-625.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6

惠东高潭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成因对比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6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9A1515010814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 CMAYBY2020-09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陈芳丽,女,甘肃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中短期气象预报及服务工作。E-mail: 419569019@qq.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REE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GAOTAN, HUIDONG

  • 摘要: 基于ECMWF的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和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广东惠东高潭1979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造成高潭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有台风本体环流、登陆后的台风残余环流、季风低压外围环流等,其中2018年季风低压影响过程降水量最大;不同过程对流层低层强迫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方式不同,分别为冷暖气流相互作用、西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地交汇、季风涌、边界层急流等;各过程中伴随的低空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的风速大小差异明显,2013年台风残余环流影响时低空西南(偏南)风风速最大。相同点有:影响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长时间维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西南(偏南)季风、边界层急流或西南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空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长时间维持,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为今后高潭及其附近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 图  1  广东省“79.9”(a)、“13.8”(b)和“18.8”(c)过程累积降雨量空间分布特征(单位:mm)

    图  2  2013年8月16日14:00―17日14:00(a)和2018年8月30日05:00―31日05:00(b)惠东高潭G1730降水的时间序列

    图  3  粤东暴雨中心地理位置特征

    图  4  500 hPa高度场(等值线,间隔2 dagpm)、850 hPa风场(风向杆) (a~c)以及925 hPa风场(d~f)

    阴影区风速≥10 m/s。a、d. 1979年9月24日08:00;b、e. 2013年8月16日20:00;c、f. 2018年8月30日08:00。

    图  5  “13.8”(a)和“18.8”(b)过程中单点(115.5 °E,23 °N)不同时次的风速垂直分布

    图  6  水汽通量(矢量箭头)和水汽通量散度(阴影区)

    a~c.单点(115.5 °E,23 °N)的垂直-时间剖面图;d~f. 925 hPa沿23 °N的时间-纬向剖面图。时段分别为1979年9月23日14:00—25日08:00(a、d)、2013年8月16日02:00—17日20:00(b、e)和2018年8月29日14:00—31日08:00(c、f)。

    图  7  a~c为单点(115.5 °E,23 °N)假相当位温场(单位: K)的垂直-时间剖面图,时段同图 6,d~f为单时次假相当位温水平场,分别为1979年9月24日20:00 925 hPa、2013年8月16日14:00 850 hPa、2018年8月30日02:00 925 hPa

    图  8  925 hPa温度场(等值线,间隔0.5 ℃)和温度平流(填色区为正值,单位: 10-4 K/s)

    a. 1979年9月24日20:00;b. 2013年8月17日08:00;c. 2018年8月31日02:00。

    表  1  2013年8月15日20:00—17日20:00阳江、香港和河源探空站风速统计表

    时间 850 hPa风速/(m/s) 925 hPa风速/(m/s)
    阳江 香港 河源 阳江 香港 河源
    15日20:00 16 9 15 15 9 10
    16日08:00 17 14 18 14 12 12
    16日20:00 11 12 12 10 8 9
    17日08:00 14 15 11 11 8 9
    17日20:00 12 8 8 9 3 1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8年8月29日20:00—31日20:00阳江、香港和河源探空站风速统计表

    时间 850 hPa风速/(m/s) 925 hPa风速/(m/s)
    阳江 香港 河源 阳江 香港 河源
    29日20:00 9 12 11 11 10 7
    30日08:00 18 15 14 16 10 8
    30日20:00 9 7 10 8 5 7
    31日08:00 13 13 10 12 11 8
    31日20:00 7 6 10 8 6 8
    下载: 导出CSV
  • [1] 翟盘茂, 王萃萃, 李威.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3):144-148.
    [2] 廖移山, 冯新, 石燕, 等. 2008年"7.22"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机理分析及地形影响[J].气象学报, 2011, 69(6):945-955.
    [3] 陆虹, 陈思蓉, 郭媛, 等.近50年华南地区极端强降水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2):219-229.
    [4] 杨金虎, 江志红, 王鹏祥, 等.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31(1):751-83.
    [5] 伍红雨, 李芷卉, 李文媛, 等.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东极端强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 2020, 46(6):801-812.
    [6] 孙继松, 雷蕾, 于波, 等.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时间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 2015, 73(4):609-623.
    [7] 肖递祥, 杨康权, 俞小鼎, 等.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基本特征分析[J].气象, 2017, 43(10):1 165-1 175.
    [8] 黄桢, 李双林, 张超. 1991、1998和2016年三个大水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季节内特征的对比[J].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1):13-24.
    [9] 林爱兰, 谷德军, 彭冬冬, 等.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J].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3):289-298.
    [10]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07, 23(6):553-562.
    [11] 司东, 温敏, 徐海明, 等. 2005年6月华南暴雨期间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4(2):169-175.
    [12] 程正泉, 林良勋, 沙天阳, 等."尤特"特大暴雨过程的热力条件分析[J].气象, 2014, 40(12):1 507-1 512.
    [13] 伍志方, 蔡景就, 林良勋, 等. 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J].气象, 2018, 44(4):485-499.
    [14] 曾智琳, 谌芸, 朱克云, 等. 2017年"5.7"广州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与成因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6):791-805.
    [15] 陈芳丽, 李明华, 曾丹丹, 等."8.31"广东极端强降水过程边界层触发条件分析[J].广东气象, 2018, 40(5):1-5.
    [16] 李明华, 陈芳丽, 姜帅, 等."18.8"粤东暴雨中心极端强降水"列车效应"分析[J].暴雨灾害, 2019, 38(4):329-337.
    [17] 蔡景就, 伍志方, 陈晓庆, 等."8.31"广东季风低压持续性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 2019, 38(6):576-586.
    [18] 张端禹, 崔春光, 赵玉春. 2010年前汛期末华南西部和东部暴雨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6):8-15.
    [19] 苗春生, 杨艺亚, 王坚红, 等.两类华南沿海暖区暴雨特征及热力发展机制对比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1):53-63.
    [20] 王坚红, 杨艺亚, 苗春生, 等.华南沿海暖区辐合线暴雨地形动力机制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 2017, 41(4):784-796.
    [21] DU Y, CHEN G X. Heavy rainfall associated with double low-level jets over southern china. Part Ⅱ: Convection initiation[J]. Mon Wea Rev, 2019, 147(2):543-565.
    [22] 杜爽, 王东海, 李国平, 等.基于双频星载降水雷达GPM数据的华南地区降水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1):115- 130.
    [23] 陈芳丽, 李明华, 姜帅, 等.粤东暴雨中心的降水气候统计和成因分析[J].广东气象, 2019, 41(4):6-10.
    [24] 陈芳丽, 李明华, 杜小松, 等.惠州高潭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 2014, 36(2):24-29.
  • 加载中
图(8)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4
  • HTML全文浏览量:  77
  • PDF下载量:  3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13
  • 修回日期:  2020-07-08
  • 刊出日期:  2021-01-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