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湛江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个例对比分析

胡蓓蓓 胡娅敏 李家林

胡蓓蓓, 胡娅敏, 李家林. 湛江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个例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5): 638-64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8
引用本文: 胡蓓蓓, 胡娅敏, 李家林. 湛江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个例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5): 638-64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8
Bei-bei HU, Ya-min HU, Jia-lin LI.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ZHANJIA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5): 638-64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8
Citation: Bei-bei HU, Ya-min HU, Jia-lin LI.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ZHANJIANG[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5): 638-649.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8

湛江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个例对比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58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18YFA0606203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A2010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0750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56500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80207

广东省气象局重点项目 GRMC2018Z02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胡娅敏,女,湖北省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E-mail: huym@gd121.cn

  • 中图分类号: P423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ZHANJIANG

  • 摘要: 利用广东湛江1951—2018年逐日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重建海温资料,分析近67年湛江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特征,对比分析1967年1月、1975年12月和2016年1月三次极端低温事件过程的天气要素和环流特征,从ENSO和北极涛动(AO)方面探讨形成极端低温的原因。研究表明:1951—2017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增暖趋势,且极端最低气温比平均最低气温增暖更快。湛江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受东亚冬季风南北一致型模态影响,东亚冬季风一致偏强时湛江极端最低气温偏低,其关键环流系统为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地区的高压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低压槽和西伯利亚高压。进一步分析表明,三次冷空气过程受ENSO和AO的影响不同,其中1967年冷空气受东部型拉尼娜和AO负位相共同影响,1975年冷空气主要受中部型拉尼娜影响,2016年冷空气则主要受AO负位相影响。三次过程均以偏西路冷空气活动为主,都表现出对流层中层东亚地区位势高度偏低、对流层低层异常北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强的特征。但高空环流形势不同,1967年冷空气过程为高压脊发展型,预报关键是槽后脊的发展时间;1975和2016年冷空气过程环流形势均为横槽转竖型,预报关键是阻塞高压崩溃、横槽转竖时间。地面受冷空气影响时间与925 hPa温度平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由平流降温造成的过程最低气温与850 hPa冷平流强度对应,过程最低气温往往发生在850 hPa冷平流最强的次日,另外还要关注辐射降温作用对最低气温的影响。

     

  • 图  1  1951—2017年湛江冬季最低气温(a,灰实线:平均最低气温,灰长虚线:平均最低气温均值,灰短虚线:平均最低气温线性趋势;黑实线:极端最低气温,黑长虚线:极端最低气温均值,黑短虚线:极端最低气温线性趋势)和极端低温频数(b,黑长虚线:频数均值)时间序列

    图  2  1951—2017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与同期冬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回归分布

    a中填色图和灰等值线,打点为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区域,黑等值线为冬季1951—2017年平均的500 hPa位势高度,黑色方框为H500_UM指数定义范围,灰色方框为H500_BL指数定义范围;(b)同(a),但为海平面气压场,黑色方框为SLP_SH指数定义范围。

    图  3  1967年1月6—20日(a)、1975年12月2—19日(b)和2016年1月15—30日(c)湛江逐日最低气温(实心圆折线)、日较差(空心圆折线)和日照时数(柱状,右坐标)的变化曲线

    图  4  三次冷空气过程500 hPa位势高度场(等值线,间隔40 gpm)及其异常场(填色图)

    图  5  三次冷空气过程逐日AO指数(a、c、e)和逐月Niño3(黑实线)、Niño4(柱状)距平指数(b、d、f)

    图  6  三次冷空气过程合成的850 hPa风场距平

    a. 1967年;b. 1975年;c. 2016年。

    图  7  三次冷空气过程海平面气压场(等值线,间隔5 hPa)及其距平场(填色图)

    图  8  三次冷空气过程温度平流“时间-纬度”剖面图(第一、二行,沿110.3 °E剖面,单位:10-5 ℃/S,a、e、i为850 hPa,b、f、j为925 hPa)和“时间-经度”剖面图(第三、四行,沿21.15°N剖面,单位:10-5 ℃/S,c、g、k为850 hPa,d、h、l为925 hPa)

    a、b、c、d. 1967年;e、f、g、h. 1975年;i、j、k、l. 2016年。

    表  1  三次冷空气过程气温变化幅度对比(ΔT24为24小时变温,ΔT48为48小时变温,Tave为平均气温,Tmin为最低气温,Tmax为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ΔT24 ΔT48 过程降温 温度负距平 过程最低
    连续降温时段 Tave Tmin Tave Tmin Tave Tmin Tave Tmin Tave Tmin Tmax
    1967.1.15—1.17 3.9 3.7 4.6 6.6 4.6 8.6 7.0 10.3 8.7 2.8 13.9
    1975.12.9—12.14 6.6 8.2 9.9 11.2 18.2 18.4 13.2 11.7 4.2 2.8 5.7
    2016.1.22—1.25 5.9 5.1 9.9 9.4 13.1 12.5 11.6 10.5 4.0 2.7 6.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三次冷空气过程对比

    年份 降温方式 阻塞 环流形势 冷空气路径 Niño指数 AO
    1967 晴空辐射
    平流降温
    高压脊发展型 偏西 东部型
    拉尼娜
    负位相
    1975 平流降温 横槽转竖型 西路 中部型
    拉尼娜
    正位相
    2016 平流降温 横槽转竖型 中路偏西 东部型
    厄尔尼诺
    负位相
    下载: 导出CSV
  • [1] 秦大河, THOMAS S.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1):1-6.
    [2] 吴尚森.广东冬春低温寒害气候特征和预测研究进展[A].广东省短期气候预测研究[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20-26.
    [3] 罗晓玲, 张勇, 汤海燕, 等.冬季寒害对广东种养业的严重影响及其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107-113.
    [4] 林爱兰, 吴尚森.近40多年广东省的寒潮活动[J].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3):333-343.
    [5] 植石群, 刘爱君, 周世怀.雷州半岛气候资源特征与农业发展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11(4):169-170.
    [6] 李荣波, 郑崇伟, 王慧娟, 等.近60年湛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9:50.
    [7] 王晓芳, 程正泉, 姜丽萍. 2016年广东一次罕见寒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 2019, 47(1):106-115.
    [8] 李崇银, 顾薇. 2008年1月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异常活动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 2010, 34(5):865-874.
    [9] 司东, 马丽娟, 王朋岭, 等.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活动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J].气象, 2016, 42(7):892-897.
    [10] 龚道溢, 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 1999, 54(2):125-133.
    [11]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 2002, 21(1):8-14.
    [12] 黄小梅, 管兆勇, 戴竹君, 等.冬季东亚大槽强度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联系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 2013, 71(3):416-428.
    [13] 刘毓赟, 陈文.北半球冬季欧亚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12, 36(2):423-432.
    [14] 左璇, 肖子牛.冬季欧亚型遥相关候时间尺度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J].气象, 2013, 39(9):1 096-1 102.
    [15] 肖贻青.乌拉尔山阻塞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冬季天气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17, 36(6):1 499-1 511.
    [16] 李艳, 王嘉禾, 王式功.极涡、阻塞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在极端低温事件中的组合性异常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1):51-63.
    [17] 沈柏竹, 廉毅, 张世轩, 等.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季气温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6):434-439.
    [18] 龚道溢, 王绍武.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03, 58 (4):559-568.
    [19] GONG D Y, WANG S W, ZHU J 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Arctic oscillation[J]. Geophys Res Lett, 2001, 28:2 073-2 076.
    [20] 朱乾根, 徐建军. ENSO及其年代际异常对中国东部气候异常影响的观测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21(4):615-623.
    [21] 伍红雨, 潘蔚娟, 王婷.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ENSO的关系[J].气象, 2014, 40(10):1 230-1 239.
    [22] 许丽章, 刘丽英, 刘明天, 等. ENSO事件与广东月降水、气温及气象灾害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7(2):140-143.
    [23] 伍红雨, 杨崧.华南冬季气温异常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6):1 061-1 068.
    [24] ZUO J, REN H, LI W. Contrasting Impacts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Southern China between Early and Mid-Late Winter[J]. J Clim. 2015, 28:4 015-4 026.
    [25] 黄菲, 胡蓓蓓, 周晓, 等.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的多尺度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4, 44(10):42-50.
    [26]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266.
    [27] 陈佑椒, 仪清菊, 牟惟丰.对冷空气标准的一些讨论[J].气象, 1974(1):7-10.
    [28] 曹璐, 孙丞虎, 任福民, 等.一种综合监测两类不同分布类型ENSO事件指标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1):66-74.
    [29] LIU G, JI L R, SUN S Q, et al. Low-and mid-high latitude component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ir reflecting variations in winter climate over eastern China[J]. Atmos. Oceanic Sci. Lett., 2012, 5 (3):195-200, doi:10.1080/16742834.2012.11446985.
    [30] 康丽华, 陈文, 王林, 等.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1):45-53.
    [31] 彭京备, 孙淑清.我国南方持续性低温与东亚冬季风"北弱南强"模态的关系[J].大气科学, 2017, 41 (4):691-701.
    [32] 《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编撰委员会.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8:181.
    [33] 施春华, 蔡雯昳, 金鑫.强厄尔尼诺事件下2016年1月中国南方超级寒潮的动力学机制:瞬变波对大气长波异常的调制[J].大气科学学报, 2016, 39(6) :827-834.
    [34] RASMUSSON E M, WALLACE J M. Meteorological aspects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J]. Science, 1983, 222:1 195-1 202.
    [35] WANG B, WU R G, FU X H. Pacific-East Asian teleconnection:How does ENSO affect east Asian climate[J]. J Climate, 2000, 13(9): 1 517-1 536.
    [36] 陶诗言, 张庆云.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J].大气科学, 1998, 22(4):399-407.
    [37] 陈文. El Nino和La Nin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J].大气科学, 2002, 26(5):595-610.
    [38] 陈文, 兰晓青, 王林, 等. ENSO和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气候异常的综合影响[J].科学通报, 2013, 58(8):634-641.
    [39] 杨辉, 李崇银.冬季北极涛动的影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4):395-404.
    [40] 徐华, 徐建军, 范伶俐. ENSO多样性研究进展[J].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2):281-288.
    [41] 薛一迪, 王亚非. ENSO位相转换期北太平洋热带外大气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2):162-176.
  • 加载中
图(8)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7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3-13
  • 修回日期:  2020-08-16
  • 刊出日期:  2021-01-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