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6): 721-73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65
引用本文: 林确略, 赵华生, 林宝亭.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6): 721-73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65
Que-lue LIN, Hua-sheng ZHAO, Bao-ting LIN.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BACKFLOW WARM-SECTOR RAINSTORM CASES IN DOUBLE RAIN BELTS PROCES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6): 721-73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65
Citation: Que-lue LIN, Hua-sheng ZHAO, Bao-ting LIN.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BACKFLOW WARM-SECTOR RAINSTORM CASES IN DOUBLE RAIN BELTS PROCES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0, 36(6): 721-733.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65

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对比研究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0.065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 CMAYBY2015-057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8JJA15008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 桂气科2019M17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林确略,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短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研究。E-mail:l_ql@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2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BACKFLOW WARM-SECTOR RAINSTORM CASES IN DOUBLE RAIN BELTS PROCESS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 °×1 °FNL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华南两次双雨带过程中的回流暖区暴雨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暖湿的南到西南气流相比,变性高压脊后部回流的东到东南气流具有一定干冷属性,边界层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汇合形成辐合渐近线和边界层锋区。回流暖区暴雨实际是先有回流、预先在东侧形成浅薄的冷池,后有高空槽加深东移、带来边界层西南风,与东南风辐合,形成低层辐合抬升条件,西南风暖平流使边界层锋区加强并缓慢东移,产生的暴雨。回流和高空槽均起到关键的作用;(2)回流暖区暴雨区域在边界层内具有弱对流性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而在中低层具有明显对流性不稳定,其发生发展机制有别于锋前暖区暴雨和典型锋面暴雨;(3)边界层较大水平螺旋度与回流暖区暴雨有良好对应关系,对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是回流暖区暴雨区别于锋面暴雨的重要动力学特征;(4)回流暖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 hPa以下,以925 hPa最显著,北侧锋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850~700 hPa;南北两支雨带低层的水汽输送通道可能存在部分重合,当南侧暖区雨带的对流发展起来后,部分水汽可能被南侧辐合系统截留,从而影响北侧的水汽输送强度。这可能是导致北雨带降雨强度不如南雨带的一个原因。

     

  • 图  1  两次双雨带过程的累计降雨量(mm)分布

    “+”:南、北雨带暴雨中心,标注的数字:最大降雨量。a. 2013年4月28日20:00—29日20:00;b. 2014年4月5日15:00—6日15:00。

    图  2  2013年4月29日08:00(a1)、2014年4月6日08:00(a2)500 hPa天气图叠加涡度平流场(填色,单位:10-9 s-2),2013年4月28日20:00(b1)、2014年4月5日20:00(b2)、2013年4月29日08:00(c1)、2014年4月6日08:00(c2)925 hPa天气图叠加散度场(填色,单位:10-5s-1)

    蓝等值线:位势高度场(dagpm);红虚线:温度场(℃);棕色实线:槽线、切变线或辐合线;箭头:显著流线;“+”:南、北雨带暴雨中心,“1”表示“4.29”过程、“2”表示“4.6”过程,下同。

    图  3  2013年4月29日02:00(a1)、29日08:00(b1),2014年4月5日20:00(a2)、6日05:00(b2)的海平面气压(hPa)和地面流场或风场

    图  4  2013年4月29日02:00(110.00 °E,22.45 °N) (a)、2014年4月6日02:00(109.5 °E,22.0 °N) (b)暖区暴雨中心上空的NCEP FNL资料的T-lnp

    红色粗实线为层结曲线,蓝色粗实线为状态曲线,绿色粗实线为露点曲线。

    图  5  2013年4月29日08:00(a)、2014年4月6日02:00(b)925 hPa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

    等值线为水汽通量的大小,显示≥6 g/(cm·hPa·s),箭头为水汽通量矢量,阴影为水汽通量散度,单位:10-7g/(cm2·hPa·s)。

    图  6  两次过程的散度(阴影为负值,蓝色等值线为正值,单位:10-5s-1)和流场的925 hPa分布(a1、a2)及穿过暖区暴雨中心的垂直剖面(b1、b2)

    a1、b1. 2013年4月29日08:00;a2、b2. 2014年4月6日02:00。红色粗实线表示北侧的锋面。

    图  7  两次过程925 hPa相当位温θe的分布和沿AB线的垂直剖面

    a1、b1. 2013年4月29日02:00;a2、b2. 2014年4月6日02:00。红色实线表示锋面,绿框为弱不稳定或湿中性层结,蓝框为对流不稳定区。单位: K。

    图  8  两次过程温度平流的演变

    单位:10-5 K/s,等值线间隔:2×10-5 K/s。a1. 2013年4月28日20:00 1 000 hPa;a2. 2014年4月5日20:00 1 000 hPa;b1. 2013年4月29日02:00 925 hPa;b2. 2014年4月6日02:00 925 hPa;c1. 2013年4月29日08:00 925 hPa;c2. 2014年4月6日08:00 925 hPa。

    图  9  2013年4月29日02:00(a1)、08:00(b1),2014年4月6日02:00(a2)、08:00(b2)925 hPa水平螺旋度(等值线,单位:10-2 m/s2),“4.29”(c1)、“4.6”(c2)暖区暴雨中心925 hPa水平螺旋度柱状图与逐时降雨量折线图

  • [1] 黄士松, 李真光, 包澄澜, 等.华南前汛期暴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86:94-95.
    [2] 林晓霞, 冯业荣, 张诚忠, 等.华南一次暴雨过程热力和动力特征的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975-984.
    [3]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 2008, 36(1):47-54.
    [4] 张晓惠, 倪允琪.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与暖区对流系统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J].气象学报, 2009, 67(1):108-121.
    [5] 丁治英, 朱莉, 常越, 等.一次连续性暴雨中双雨带的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6):697-705.
    [6] 罗娟, 冯家兄, 陈沐希.中尺度对流系统内β尺度双雨带不稳定机制及锋生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 2018, 36(3):456-464.
    [7] 王华, 李宏宇, 仲跻芹, 等.京津冀一次罕见的双雨带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 2019, 38(4):856-871.
    [8] 林宝亭, 陆秋霖, 林确略, 等.一次玉林地区漏报的强双雨带影响的过程分析[J].气象, 2020, 46(3):313-324.
    [9] 张艳霞, 蒙伟光, 徐道生, 等.华南锋面和季风降水环流特征及加热结构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1):1-12.
    [10] 苗春生, 杨艺亚, 王坚红, 等.两类华南沿海暖区暴雨特征及热力发展机制对比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1):53-63.
    [11] 林良勋.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119-150.
    [12] 《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编写组.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2:46-48.
    [13] 何立富, 陈涛, 孔期.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5):559-569.
    [14] 叶朗明, 徐碧裕, 周荣斌.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2016: 1 806-1 817.
    [15] 赵玉春, 王叶红.近3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概述[J].暴雨灾害, 2009, 28(3):193-202, 228.
    [16] 谌芸, 陈涛, 汪玲瑶, 等.中国暖区暴雨的研究进展[J].暴雨灾害, 2019, 38(5):483-493.
    [17] 叶朗明, 苗峻峰.华南一次典型回流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暴雨灾害, 2014, 33(4):342-350.
    [18] 张亚妮, 姚秀萍, 于超.高层动力强迫对回流型华南暖区暴雨影响的个例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2):166-176.
    [19] 张晓美, 蒙伟光, 张艳霞, 等.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5):551-560.
    [20] 林确略, 寿绍文, 杨华.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J].气象, 2015, 41(7):852-862.
    [21] 曾智琳, 谌芸, 朱克云. 2017年"5.7"广州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与成因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6):791-805.
    [22] 叶朗明, 郑伟杰, 徐碧裕. 2014年"5. 8"广东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 2014, 36(6):11-15.
    [23] 于鑫, 郑腾飞, 黄健, 等.一次华南海岸带暖区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1):134-144.
    [24] 陈翔翔, 丁治英, 刘彩虹, 等.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5):707-718.
    [25]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347-349.
    [26] 陆慧娟, 高守亭.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J].气象学报, 2003, 61(6):684-691.
  • 加载中
图(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4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1-03
  • 修回日期:  2020-08-18
  • 刊出日期:  2020-1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