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江淮梅雨期强降水和大气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关系

周宁芳 李勇 贾小龙

周宁芳, 李勇, 贾小龙. 江淮梅雨期强降水和大气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1): 14-2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02
引用本文: 周宁芳, 李勇, 贾小龙. 江淮梅雨期强降水和大气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1): 14-2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02
ZHOU Ning-fang, LI Yong, JIA Xiao-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WAVE WITH DIFFERENT TIME SCALES DURING MEIYU PERIOD IN YANGTZE-HUAI RIVER REG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1): 14-2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02
Citation: ZHOU Ning-fang, LI Yong, JIA Xiao-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WAVE WITH DIFFERENT TIME SCALES DURING MEIYU PERIOD IN YANGTZE-HUAI RIVER REG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1): 14-2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02

江淮梅雨期强降水和大气不同时间尺度波动的关系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20104008、91637208、4157509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C03B04)共同资助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贾小龙,男,山东省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短期气候预测研究。E-mail: jiaxl@cma.gov.cn

  • 中图分类号: P434.4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WAVE WITH DIFFERENT TIME SCALES DURING MEIYU PERIOD IN YANGTZE-HUAI RIVER REGION

  • 摘要: 中国的江淮梅雨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利用1979—2017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台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滤波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期间不同时间尺度强降雨过程的特征,对比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强降水对应的大气环流系统波动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江淮梅雨降水集中期开始前1~9天和10~20天尺度的强降水首先增多,而21~30天时间尺度的强降水在降水集中期开始增多。低频周期波动(10~20天和21~30天)比天气尺度波动可以提供更持续和更深厚的暖平流输送,触发持续时间更长的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有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与1~9天天气尺度波动相关的强降水主要与上游自中亚经青藏高原向下游传播并不断发展加强的Rossby波能量传播有关,青藏高原对天气尺度涡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对10~20天尺度强降水,高层中纬度东北亚低频反气旋环流西移南压,长时间维持在江淮地区,低层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准双周振荡西北向传播,伴随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主要影响过程;对21~30天尺度强降水而言,江淮上空移动性环流不明显,高层反气旋性环流增强的过程与其北南两侧,即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地区气旋环流和南海-西太平洋气旋环流的发展移动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伴随了对流层中低层西北太平洋地区21~30天尺度低频波的西北传播。

     

  • 图  1  1979—2017年江淮地区平均降水量的逐年显著周期

    阴影:小波系数实部大于0.10显著性检验值。

    图  2  1979—2017年平均的6—7月江淮地区日平均降水时间序列(黑色柱状, 单位:mm/天)和不同时间尺度强降水日数(彩色点)的逐日分布

    图  3  不同时间周期尺度强降水过程合成的超前滞后10天平均降水量距平(a~c;单位:mm)和垂直速度(黑色等值线,单位:Pa/s)、绝对湿度(填色,单位:kg/m3)以及假相当位温θse(红色实线,单位:K)的垂直分布(e~f)

    图  4  不同时间尺度强降水过程对应的超前10天~0天滤波的200 hPa风场距平(单位:m/s,红色矢量:通过0.10显著性检验)和散度距平(阴影,单位:10-6s-1

    图  5  不同时间尺度强降水过程对应的超前10天~0天滤波的500 hPa的相对涡度(黑色等值线,单位:单位:10-6 s-1;蓝色线为通过0.10显著性检验)和位势高度距平(阴影,单位:dagpm;红色线条是500 hPa高度≥572 dgpa)

    图  6  不同时间尺度强降水过程对应的超前10天~0天滤波的850 hP风场(单位:m/s;蓝色矢量为通过0.10显著性检验)和水汽通量(阴影,单位:g/(m·hPa·s),红色实线为通过0.10显著性检验)

  • [1] 丁一汇, 柳俊杰, 孙颖, 等. 东亚梅雨系统天气-气候学研究[J]. 大气科学, 2007, 31(6): 1 082-1 101.
    [2] 张庆云, 陶诗言.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J]. 气象学报, 1998, 56(2): 199-211.
    [3] 张庆云, 郭恒. 夏季长江淮河流域异常降水事件环流差异及机理研究[J]. 大气科学, 2014, 38(4): 656-669.
    [4] 冯志刚, 程兴无, 陈星, 等. 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5): 824-832.
    [5] 金荣花, 矫梅燕, 徐晶, 等. 2003年淮河多雨期西太平洋副高活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22(1): 60-66.
    [6] 丁一汇.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69-106.
    [7] 陶诗言, 倪允琪, 赵思雄, 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12-31.
    [8] 袁媛, 高辉, 李维京, 等. 2016年和1998年汛期降水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对比分析[J]. 气象学报, 2017, 75(1): 19-38.
    [9] 陶诗言. 中国之暴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0: 1-255.
    [10] 陶诗言, 张庆云, 张顺利.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8, 3(4): 290-299.
    [11] 张顺利, 陶诗言, 张庆云, 等. 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J]. 科学通报, 2002, 47(6): 467-473.
    [12] LIU H B, YANG J, ZHANG D L, et al. Roles of synoptic to quasi-biweekly disturbance in generating the summer 2003 heavy rainfall in east China[J]. Mon Wea Rev, 2014, 142: 886-904.
    [13] YANG H, LI C Y. The 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summer severe flood and drought in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J]. Adv Atmos Sci, 2003, 20(4): 540-553.
    [14] YANG J, WANG B, WANG B, et al. Biweekly and 21-30day vari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over the Low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J]. J Climte, 2010, 23(5): 1 146-1 159.
    [15]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经向与纬向传播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08, 32(3): 523-529.
    [16] 黄桢, 李双林, 张超. 1991、1998和2016年三个大水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季节内特征的对比[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 36(1): 13-24.
    [17] 李崇银, 周亚萍. 热带大气中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J]. 大气科学, 1995, 19(4): 435-444.
    [18] 曹鑫, 任雪娟, 杨修群, 等. 中国东南部5-8月持续性强降水和环流异常的准双周振荡[J]. 气象学报, 2012, 70(4): 766-778.
    [19] 占瑞芬, 孙国武, 赵兵科, 等. 中国东部副热带夏季风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其可能维持机制[J]. 高原气象, 2008, 27(增刊): 98-108.
    [20]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东亚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21(2): 163-372.
    [21] 龙晴柔, 金荣花, 肖天贵, 等.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6): 1 000-1 008.
    [22] 张妤晴, 林爱兰, 温之平.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4): 504-516.
    [23] 吴洪宝, 吴蕾. 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98-245.
    [24] 黄嘉佑.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19-21.
    [25] 李勇, 金荣花, 周宁芳, 等. 江淮梅雨季节强降雨过程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17, 75(5): 717-728.
    [26] 王志毅, 高庆九, 胡邦辉, 等. 近50a江淮地区梅雨期水汽输送特征研究[J]. 大气科学学报, 2017, 40(1): 48-60.
  • 加载中
图(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1
  • HTML全文浏览量:  87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6-01
  • 修回日期:  2020-11-28
  • 刊出日期:  2021-0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