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

于玲玲 麦健华 纪忠萍 张东

于玲玲, 麦健华, 纪忠萍, 张东.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4): 611-62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58
引用本文: 于玲玲, 麦健华, 纪忠萍, 张东.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1, 37(4): 611-62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58
YU Ling-ling, MAI Jian-hua, JI Zhong-ping, ZHANG Dong. ANALYSIS OF THE ABRUPT ALTERNATION FROM DROUGHT TO FLOOD AROUND THE ONSET OF RAINY SEASON IN GUANGDONG IN 2015[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4): 611-62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58
Citation: YU Ling-ling, MAI Jian-hua, JI Zhong-ping, ZHANG Dong. ANALYSIS OF THE ABRUPT ALTERNATION FROM DROUGHT TO FLOOD AROUND THE ONSET OF RAINY SEASON IN GUANGDONG IN 2015[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1, 37(4): 611-62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58

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急转特征及成因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1.058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18YFC1505806

气象预报业务关键技术发展专项子项目 YBGJXM(2020)4A-05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 CXFZ2021Z010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 CMAYBY2015-054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麦健华, 男, 广东省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中短期天气预报工作。E-mail: maigua@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1.4

ANALYSIS OF THE ABRUPT ALTERNATION FROM DROUGHT TO FLOOD AROUND THE ONSET OF RAINY SEASON IN GUANGDONG IN 2015

  • 摘要: 利用1961—2015年广东86站3—5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资料和海温资料, 分析了2015年广东开汛前后旱涝异常特征, 旱涝急转前后的大气环流和水汽条件转变及成因。(1) 2015年5月第1候广东发生了严重的旱涝急转事件, 旱涝急转前全省严重干旱, 旱涝急转后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2)旱涝急转前后, 500 hPa中高纬度由“两槽两脊”转为“两脊一槽”和“两槽一脊”, 副高持续加强, 广东地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加强, 地面由冷空气控制广东转为冷暖空气在广东交汇; 水汽输送通道由北部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为南海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海面, 广东低层水汽净流入增加。(3)黑潮区、北太平洋中部、Niño3、Niño4区及印度洋和南海的海温异常增暖造成了旱涝急转前后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转变。

     

  • 图  1  2015年3月(a)、4月(b)、5月(c)广东86站逐月PA(%)

    图  2  2015年3—5月广东86站平均逐候PA (%)及逐候降水量(mm)

    图  3  2015年4月第5候(a)、第6候(b)、5月第1候(c)和第2候(d)500 hPa位势高度和距平合成场(填色部分)红色等值线为气候态的5 8 8 dagpm线。

    图  4  图 3,但为200 hPa风场(m/s)及散度场(填色部分,10-5·s-1)

    图  5  图 3,但为850 hPa风场(m/s)及涡度场(填色部分,10-5·s-1)

    图  6  图 3,但为海平面气压和距平合成场(填色部分)(hPa)

    图  7  广州站旱涝急转前(a)、后(b)向后5 d的1 500 m高度水汽输送通道

    数字代表不同通道,百分比为该通道的水汽贡献率。

    图  8  图 3,但为整层(1 000~300 hPa)水汽通量积分(矢量,10-3g/(cm·s))及散度(填色部分,10-7g/(cm2·hPa·s))

    图  9  广东地区(111~117°E, 22~25°N)平均水汽通量差的垂直变化(106kg/s)

    图  10  0 2015年3月(a)、4月(b)、5月(c)海温距平场(℃)

    图  11  1 2015年5月海温距平与3—4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差值场

    单位:℃。a为黑潮区,b为北太平洋中部,c为Niño3区,d为Niño4区。

    表  1  2015年3—5月广东86站平均月降水量及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_1

    月份 月降水量/mm SPI_1
    3月 36.3 -1.36
    4月 89.2 -1.20
    5月 477.5 1.93
    注:- 0.50≤SPI_1≤0.50:正常;- 0.79≤SPI_1≤ -0.51:轻度干旱;0.51≤SPI_1≤0.79:轻度洪涝;- 1.29≤SPI_1≤ -0.80:中等干旱;0.80≤SPI_1≤1.29:中等洪涝;- 1.59≤SPI_1≤ -1.30:严重干旱;1.30≤SPI_1≤1.59:严重洪涝;- 1.99≤SPI_1≤ -1.60:极端干旱;1.60≤SPI_1≤1.99:极端洪涝;SPI_1≤ -2.00罕见干旱;2.00≤SPI_1:罕见洪涝。
    下载: 导出CSV

    表  2  4月第5候—5月第2候广东地区(111~117 °E,22~25 °N)各边界低层平均(1 000~850 hPa) 逐候水汽收支(106 kg/s)

    时间 4月第5候 4月第6候 5月第1候 5月第2候
    南边界 -0.64 1.27 4.34 4.80
    北边界 -0.73 1.13 1.46 2.35
    东边界 -0.81 0.65 1.26 0.96
    西边界 -0.66 0.91 0.75 0.08
    平均 -0.71 0.99 1.96 2.05
    北-南向水汽净收支 -0.10 -0.15 -2.88 -2.45
    东-西向水汽净收支 -0.15 -0.26 0.51 0.88
    总净水汽收支 -0.24 -0.40 -2.37 -1.58
    下载: 导出CSV
  • [1] 张琼, 刘平, 吴国雄.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J]. 大气科学, 2003, 27(6): 992-1 006.
    [2] 史霖, 陈丽娟, 李维京, 等. 2015年汛期我国南方季节内东西反相旱涝型及环流特征[J]. 气象, 2017, 43(6): 705-715.
    [3] 汪靖, 段丽瑶, 何群英, 等. 海河流域盛汛期旱涝急转事件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4): 515-523.
    [4]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6, 30(2): 277-283.
    [5] 封国林, 杨涵洧, 张世轩.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J]. 大气科学, 2012, 36(5): 1 009-1 026.
    [6] 童金, 徐海明.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4): 707-718.
    [7] 吴志伟, 李建平, 何金海, 等.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J]. 科学通报, 2006, 51(14): 1 717-1 724.
    [8] 吴志伟, 李建平, 何金海, 等. 正常季风年华南夏季"旱涝并存、旱涝急转"之气候统计特征[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17(12): 1 665-1 671.
    [9] 王传辉, 杨玮, 周顺武, 等. 2011年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前后环流和水汽条件分析[J]. 高原气象, 2014, 33(1): 210-220.
    [10] 李丽平, 杨春艳, 孔德璇. 华南前汛期典型涝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与低频水汽输送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3): 299-312.
    [11] 孙小婷, 李清泉, 王黎娟.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异常[J]. 大气科学, 2017, 41(6): 1 332-1 342.
    [12] 李易芝, 罗伯良, 霍林. 湖南夏季旱涝转折异常特征分析[J]. 暴雨灾害, 2017, 36(4): 339-347.
    [13] 于群, 黄菲, 王启, 等. 山东雨季季内降水分型及旱涝并存与急转-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5): 690-696.
    [14] 梁建茵, 吴尚森. 广东省汛期旱涝成因和前期影响因子探讨[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2): 97-108.
    [15] 武玮婷, 毕硕本, 陈昌春, 等. 1644-1911年广东省旱涝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3): 383-392.
    [16] 江志红, 梁卓然, 刘征宇, 等. 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1, 35(2): 361-372.
    [17] 纪忠萍, 熊亚丽, 谷德军, 等. 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J]. 大气科学, 2005, 29(2): 292-300.
    [18] 赵世发, 王景红, 姚永胜, 等. 一次久旱转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2): 255-260.
    [19] 陶诗言. 中国之暴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225
    [20] 王东海, 夏茹娣, 刘英. 2008年华南前汛期致洪暴雨特征及其对比分析[J]. 气象学报, 2011, 69(1): 137-148.
    [21] 刘黎明, 郑德娟. 广东旱涝的典型型式及其环流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5(2): 206-210.
    [22] 徐敏, 丁小俊, 罗连升, 等. 淮河流域夏季旱涝急转的低频环流成因[J]. 气象学报, 2013, 71(1): 86-95.
    [23]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委会.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91-92.
    [24] SMUSSON R.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the water balance of North America: P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vapor flux field[J]. Mon Wea Rev, 1967, 95(7): 403-426.
    [25] 苗春生, 吴志伟, 何金海, 等.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J]. 大气科学, 2006, 30(6): 1 249-1 256.
    [26] 谢炯光, 纪忠萍, 谷德军, 等. 广东省前汛期连续暴雨的气候背景及中期环流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3): 354-362.
    [27] 林爱兰, 李春晖, 郑彬, 等. 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J]. 气象学报, 2013, 71(4): 628-642.
    [28] 丁一汇, 柳俊杰, 孙颖, 等.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J]. 大气科学, 2007, 31(6): 1 082-1 101.
    [29] CRESSMAN G P. Circulation of the west Pacific jet stream[J]. Mon Wea Rev, 1981, 109(11): 2 450-2 463.
    [30] 李宏毅, 林朝晖, 宋燕, 等. 华南春季降水纬向非均匀分布及异常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气象, 2013, 39(12): 1 616-1 625.
    [31] 陈烈庭.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J]. 大气科学, 1977, 1(1): 11-12.
    [32] 吴晓彤, 梁必骐, 王安宇. 初夏南海海温对华南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J]. 海洋学报, 1995, 17(2): 38-43.
    [33] 谢炯光, 纪忠萍. 西北太平洋海温与广东省汛期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1999, 15(1): 56-63.
    [34] 齐庆华, 蔡榕硕. 南海海表温时空演变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相关性初探[J]. 海洋学报, 2014, 36(3): 94-103.
  • 加载中
图(1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3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1-17
  • 修回日期:  2021-07-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15
  • 刊出日期:  2021-08-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