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半年极端暖事件的时空和环流特征分析

付强 石剑 徐梦阳 艾阳 钱维宏

付强, 石剑, 徐梦阳, 艾阳, 钱维宏.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半年极端暖事件的时空和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1): 101-11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10
引用本文: 付强, 石剑, 徐梦阳, 艾阳, 钱维宏.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半年极端暖事件的时空和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1): 101-11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10
FU Qiang, SHI Jian, XU Mengyang, AI Yang, QIAN Weihong. SPATIO-TEMPORAL AND CIRCULATION FEATURES OF EXTREME WARM EVENTS DURING SUMMER HALF YEA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ARE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1): 101-11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10
Citation: FU Qiang, SHI Jian, XU Mengyang, AI Yang, QIAN Weihong. SPATIO-TEMPORAL AND CIRCULATION FEATURES OF EXTREME WARM EVENTS DURING SUMMER HALF YEA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ARE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1): 101-112.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10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半年极端暖事件的时空和环流特征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7750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006013

青岛市博士后基金 86200504000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钱维宏,男,江苏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极端天气和气候异常的研究。E-mail: qianwh@pku.edu.cn

  • 中图分类号: P423.3.6

SPATIO-TEMPORAL AND CIRCULATION FEATURES OF EXTREME WARM EVENTS DURING SUMMER HALF YEAR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AREA

  • 摘要: 夏半年(5—10月)是我国东北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但偏高的气温尤其是大范围极端偏暖事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指标,对1980—2019年夏半年发生在我国东北及其邻近地区的16个极端暖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及邻近地区的极端暖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夏初(5—6月)和秋初(9—10月)发生的暖事件频次较多。地面极端增暖事件发生时,东北区域的西北侧大陆地面低压异常和东侧西北太平洋海上高压异常导致东北地区出现异常偏南风及暖平流;对流层至平流层呈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最大位势高度异常中心多出现在250 hPa附近,其下方的正温度异常(暖气柱)会延伸到地面,有利于地面异常增温。暖事件发生时,地面增暖区位于对流层上层急流入口区的左侧,利于下沉气流出现。上述大气温压场扰动结构和环流特征通过影响短波辐射和绝热增温过程,共同导致地面极端暖事件的发生。在预报意义上,有90%以上的东北极端暖事件可以在250 hPa上至少提前10天追踪到位势高度的扰动信号。

     

  • 图  1  两种资料对东北暖事件期间地表温度距平(等值线和阴影,4 ℃间隔)的比较

    a、c. NCEP资料气温距平;b、d. 中国地面气温格点数据集的气温距平。

    图  2  地表温度扰动正异常超过7 ℃时的日平均强度(绿线,单位:℃)、覆盖范围(带点红线,单位:105 km2)和相邻的两天异常中心之间距离(黑线,单位:103 km)的逐日序列

    红色粗线表示覆盖面积为5.0×105 km2。顶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当年覆盖面积大于5.0×105 km2的天数和暖事件的个数。红和蓝填色指示两次不同的暖事件。a、b和c为综合强度前三的年份,分别为2010、2019和2018年。

    图  3  1980—2019年东北地区极端暖事件累积强度(单位:105 km2·℃)的年际变化

    累积强度是本年内所有事件综合强度之和。黑色虚线表示置信水平达到95% t检验的线性趋势。

    图  4  综合强度前三个事件中增暖覆盖面积最大日2010年6月26日(a)、2019年9月27日(b)和2018年6月1日(c)的地表温度距平(填色及等值线,单位:℃)

    黑色虚线框为所选研究区域(下同)。

    图  5  所有16次暖事件中最大覆盖日的合成海平面气压(蓝色等值线,间隔2 hPa)和10 m风(箭头)(a),海平面气压距平(填色及等值线,间隔2 hPa)和10 m风距平(b),925 hPa温度平流(填色,间隔1×10-5 ℃/s)和风(箭头)(c)

    其中,只保留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风,打点区域为通过0.05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区域。

    图  6  所有16次暖事件开始日的合成分析

    a为250 hPa位势高度距平(填色,单位:gpm)、纬向风速(蓝色等值线,间隔8m/s)及同期气候纬向风速(红色等值线,间隔8 m/s),加粗等值线表示30 m/s的纬向风速;b、c分别为500 hPa和850 hPa位势高度距平(填色,单位: gpm)、位势高度原始场(黑色等值线,单位:gpm)、温度距平(红、蓝线,间隔2 ℃)、风(箭头)、温度原始场(绿线,间隔2 ℃)。d、e、f同a、b、c,但为暖事件结束日的合成分析。打点区域为通过0.05显著性水平t检验的区域。

    图  7  所有16次暖事件沿47.5 °N垂直速度距平(填色,正值为下沉气流,单位:Pa/s)事件开始日(a)和事件结束日(b)的合成分析

    打点区域为通过0.05显著性水平t检验的区域。

    图  8  三个最强暖事件中覆盖面积最大日分别沿125 °E(a~c)和47.5 °N(d~f)高度距平(红蓝等值线,50 gpm间隔)和温度距平(填色和白色等值线,3 ℃间隔)的垂直剖面

    字母H和L分别为高度异常正、负中心; 字母W和C分别为温度异常正、负中心。

    图  9  所有16次暖事件沿125 °E和47.5 °N高度距平(红蓝等值线,20 gpm间隔)和温度距平(填色及白色等值线,3 ℃间隔)垂直剖面的合成分析。字母H和L分别为高度异常正、负中心; 字母W和C分别为温度异常正、负中心。

    打点区域表示温度异常超过了0.05显著性水平t检验。

    图  10  所有16次暖事件的250 hPa位势高度扰动(填色)和500 hPa温度扰动(红蓝等值线、间隔1 ℃)随时间的演变

    打点区域表示高度异常超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t检验。

    图  11  250 hPa高度扰动信号的传播路径

    空心符号表示扰动中心开始位置,实心符号表示暖事件开始时的扰动中心位置。起始位置前的数字表示暖事件的序号。

    表  1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980—2019年夏半年极端暖事件

    序号 年份 起始日期 结束日期 持续天数 综合强度 排序
    1 1992 5月23日 5月30日 8 52.14 8
    2 1998 5月11日 5月16日 6 63.02 6
    3 2004 10月6日 10月10日 5 37.02 13
    4 2005 9月23日 9月27日 5 26.90 15
    5 2006 9月30日 10月7日 8 64.64 5
    6 2007 6月07日 6月11日 5 32.72 14
    7 2008 10月17日 10月23日 7 56.40 7
    8 2010 6月23日 6月29日 7 90.83 1
    9 2010 9月9日 9月15日 7 68.41 4
    10 2012 5月8日 5月12日 5 25.61 16
    11 2017 6月22日 6月28日 7 38.72 12
    12 2017 7月3日 7月7日 5 45.28 9
    13 2018 5月28日 6月3日 7 68.56 3
    14 2018 10月19日 10月23日 5 39.60 11
    15 2019 9月25日 10月2日 8 86.13 2
    16 2019 10月17日 10月22日 6 41.18 10
    下载: 导出CSV
  • [1] FRICH P, ALEXANDER L, DELLA-MARTA P, et al. Observed coherent changes in climatic extreme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 Climate Research, 2002, 19: 193-212.
    [2] 赵俊芳, 延晓冬, 贾根锁. 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8, 28(1): 92-102.
    [3] 纪瑞鹏, 张玉书, 姜丽霞, 等.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2, 31(2): 290-298.
    [4] 韩翠华, 郝志新, 郑景云. 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6): 887-896.
    [5] 李辑, 龚强. 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1): 6-10.
    [6] 秦玉琳, 孙照渤, 倪东鸿. 中国东北夏季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 35(2): 7-16.
    [7] ZHU B Y, SUN B, WANG H J. Dominant mode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xtreme high-temperature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summer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J]. Int Climatol, 2020, 40(2): 841-857.
    [8] 张英华, 李艳, 李德帅, 等.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型[J]. 高原气象, 2016, 35(2): 469-83.
    [9] 孙建奇, 王会军. 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3): 662-71.
    [10] 卢秉红, 李红斌, 赵坤, 等. 东北夏季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温度及极涡的关系[J]. 气象科学, 2009, 29(5): 638-644.
    [11] 张茜, 李栋梁.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12, 34(2): 284-295.
    [12] TAO P, ZHANG Y. Large-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t Wave over Northeast China in 2018 Summer[J]. 2019, 12(4): 254-260.
    [13] 郑维忠, 倪允琪. 热带和中纬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1999, 10(04): 394-401.
    [14] 尹小刚, 王猛, 孔箐锌, 等. 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186-198.
    [15]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ol Soc, 1996, 77(3): 437-471.
    [16] 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Ⅱ reanalysis (R-2)[J]. Bull Amer Meteor Soc, 2002, 83(11): 1 631-1 643.
    [17] HUANG J, DU J, QIAN W H. A Comparison between a generalized beta-advection model and a classical beta-advection model in predicting and understanding unusual typhoon tracks in Eastern China Seas[J]. Wea Forecasting, 2015, 30(3): 771-792.
    [18] DING T, QIAN W, YAN Z. Changes in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J]. Int J Climatol, 2010, 30(10): 1 452-1 462.
    [19] 李庆祥, 黄嘉佑. 对我国极端高温事件阈值的探讨[J].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2): 138-144.
    [20] GONG D Y, PAN Y Z, WANG J A. Changes in extreme daily mean temperatures in summer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1955-2000[J]. Theor Appl Climatol, 2004, 77(1-2): 25-37.
    [21] 梁梅, 吴立广.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 2015, 35(6): 701-709.
    [22] CHEN Y, HU Q, YANG Y M, et al. Anomaly based analysis of extreme heat wave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1981-2013[J]. Int J Climatol, 2017, 37(1): 509-523.
    [23] JIANG N, QIAN W H, DU J, et al.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rom the raw and normalized anomalies to th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Beijing extreme rainfall on July 21, 2012[J]. Natural Hazards, 2016, 84(3): 1 551-1 567.
    [24] SHI J, WU K J, QIAN W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trend, and precursors of extreme cold events in northwestern North America[J]. Atmos Res, 2020: 105 338-105 352.
    [25] ZHENG J Y, WANG C Z. Hot Summer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Geophys Res Lett, 2019, 46(19): 10 891-10 900.
    [26] 李娜, 肖子牛, 赵亮. 2018年夏季东北极端高温事件物理机制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20, 25(5): 469-482.
    [27] QIAN W H, WU K J, LEUNG J C 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long‐term trend of heat wave events in western Eurasia revealed with an anomaly‐based approach[J]. Int J Climatol, 2016, 36(13): 4 315-4 326.
  • 加载中
图(1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
  • HTML全文浏览量:  48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29
  • 修回日期:  2021-11-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4-12
  • 刊出日期:  2022-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