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与海南岛秋季暴雨有关的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动力学分析

吴俞 李国平 冯文

吴俞, 李国平, 冯文. 与海南岛秋季暴雨有关的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动力学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2): 227-23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21
引用本文: 吴俞, 李国平, 冯文. 与海南岛秋季暴雨有关的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动力学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2, 38(2): 227-23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21
WU Yu, LI Guoping, FENG Wen. DYNAMIC ANALYSIS OF A KIND OF TROPICAL MESOSCALE VORTEX RELATED TO THE AUTUMN RAINSTORM IN HAINAN ISLAND[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2): 227-23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21
Citation: WU Yu, LI Guoping, FENG Wen. DYNAMIC ANALYSIS OF A KIND OF TROPICAL MESOSCALE VORTEX RELATED TO THE AUTUMN RAINSTORM IN HAINAN ISLAND[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2, 38(2): 227-238.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21

与海南岛秋季暴雨有关的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动力学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2.021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 CXFZ2021Z008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冯文,男,海南省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热带短期天气预测及数值模拟研究。E-mail: fengwen_2004@aliyun.com

  • 中图分类号: P426.62

DYNAMIC ANALYSIS OF A KIND OF TROPICAL MESOSCALE VORTEX RELATED TO THE AUTUMN RAINSTORM IN HAINAN ISLAND

  • 摘要: 对惯性重力内波方程组分别通过线性和非线性求解探讨造成2010年10月海南岛一次特大暴雨中一类热带中尺度涡旋生成发展的动力、热力机制,研究发现:(1)在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冷高压南侧反气旋性纬向水平风切变大值区、静力不稳定大气层结、积云对流潜热释放、低空急流、适当强度的冷空气有利于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形成和发展;(2)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孤立波解与这类热带中尺度涡旋有很好的联系,在静力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下,热带中尺度涡旋的形态主要由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所决定,即潜热加热下的孤立波解要求热带中尺度涡旋在垂直方向是一个浅薄的涡旋系统;另外强盛的对流凝结潜热对热带中尺度涡旋垂直运动振幅的增强起主要作用,更有利于涡旋的发展和维持。基于天气事实分析的理论研究为深化影响海南的热带中尺度涡旋乃至南海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机理认识进行了探索。

     

  • 图  1  2010年10月5日00时(a)、6日00时(b)、7日00时(c)、8日00时(d)、9日00时(e)、10日00时(f)200 hPa急流≥20 m/s(绿色虚线)、500 hPa高度场(单位:dagpm,红色)、850 hPa流场(黑色流线)、925 hPa急流≥12 m/s(紫色虚线)和海平面气压场(蓝色)

    图  2  2010年10月5日00时(a)、5日12时(b)、6日00时(c)、6日12时(d)、7日00时(e)、7日12时(f)、8日00时(g)、8日12时(h)FY-2E红外云图的云顶亮温TBB(℃)

    图  3  a. 2010年10月4日03时500 hPa等高线(红色实线,单位:dagpm)、850 hPa等高线(蓝色实线,单位:dagpm)、$-\frac{\partial \bar{u}}{\partial y}<0$区(500 hPa紫色虚线、850 hPa绿色虚线,单位:10-5s-1)、850 hPa流场(黑色流线,单位:m/s)叠加图;b.沿110 °E N2 < 0的纬向垂直剖面(单位:10-4s-2);c.850 hPa的等温线(红色实线,单位:℃)、$-\frac{\partial \bar{T}}{\partial y}<0$(绿色虚线,单位:℃/m3)和流场(黑色流线,单位:m/s)叠加图;d. 沿19 °N $\frac{\partial \bar{u}}{\partial z}<0$的(单位:10-5s-1)经向垂直剖面。

    图  4  2010年10月5日06时沿110°E的N2 < 0垂直剖面(单位:10-4s-2)

    图  5  2010年10月5日06时850 hPa流场(色流线)和海表温度场(阴影,单位:℃)的叠加

    图  6  热带中尺度涡旋垂直厚度随时间演变

    图  7  a. 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率在110.5 °E,19.4 °N的高度-时间剖面图(单位:10-4 K/s);b. 垂直速度在110.5 °E,19.4 °N的高度-时间剖面图(单位:Pa/s)。

  • [1] 杨薇, 冯文, 李勋. 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海南岛秋季暴雨模拟的影响[J]. 暴雨灾害, 2017, 36(1): 8-17.
    [2] 邢旭煌, 胡德强, 程守长, 等. 海南岛秋季暴雨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6): 78-85.
    [3] 赵付竹, 王凡, 冯文. 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J]. 热带农业科学, 2011, 31(5): 50-57.
    [4] 吴春娃, 赵付竹, 李勋. 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强降水过程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 33(3): 42-48.
    [5] 涂小萍, 姚日升. 海南岛秋季非热带气旋暴雨特性分析及预报[J]. 广西气象, 1999, 20(3): 20-22.
    [6] 冯文, 吴俞, 赵付竹, 等. 海南岛不同强弱秋汛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动力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 2017, 37(6): 784-796.
    [7] 冯文, 周玲丽, 肖潺, 等.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 32(4): 533-545.
    [8] 冯文, 符式红, 赵付竹. 近1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配置及其异常特征[J]. 气象, 2015, 41(2): 143-152.
    [9] 符式红, 冯文, 赵付竹. 近40年海南岛后汛期特大暴雨环流特征[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9(S1): 89-96.
    [10] 汪汇洁, 孙建华, 赵思雄, 等. 2010年秋季一次海南东海岸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3): 518-532.
    [11] FU S M, LI W L, SUN J H, et al. A budget analysis of a long-lived tropical mesoscale vortex over Hainan in October 2010[J]. Meteor Atmos Phys, 2011, 114(1-2): 51-65.
    [12] 刘式适, 刘式达. 大气动力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35-336.
    [13] 刘式适, 刘式达, 卜玉康. 层结切变流体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稳定性[J]. 气象学报, 1984, 42(1): 24-34.
    [14] 万军, 赵平, 闵文彬. 风速垂直切变下非均匀层结大气中重力惯性内波的稳定性[J]. 大气科学, 1992, 16(1): 120-126.
    [15] 赵平. 非静力平衡下地球流体惯性重力内波与非均匀大气层结的关系[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88, 3(1): 11-17.
    [16] 孙峰, 刘式适. 低纬斜压两层模式大气半地转适应过程[J]. 热带气象学报, 1999, 15(3): 193-204.
    [17] 覃卫坚, 寿绍文, 李启泰, 等. 影响惯性重力波活动规律的动力学因子研究[J]. 高原气象, 2007, 26(3): 519-524.
    [18] 贺海晏, 吴池胜, 漆小平. 切变流场中惯性重力内波的发展[J]. 热带气象, 1990, 6(3): 203-209.
    [19] 陈忠明. 西南低涡发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J]. 四川气象, 1990, 3(4): 1-9.
    [20] 黄思训. 大气中非线性波和孤立波——有热源影响的非线性重力惯性内波[J]. 力学学报, 1989, (4): 419-431.
    [21] 李国平, 陶建玲. 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的特征及天气意义[J].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8, 13(1): 25-31.
    [22] 李国平, 杨小怡, 热源强迫对非线性重力波影响的初步分析[J]. 大气科学, 1998, 22(5): 791-797.
    [23] 刘晓冉, 李国平. 热力强迫的非线性奇异惯性重力内波与高原低涡的联系[J]. 高原气象, 2007, 26(2): 225-232.
    [24] 吴俞, 李国平. 热源强迫的非线性惯性重力内波及其应用[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S1): 7-11.
    [25] 卜玉康, 刘式适, 刘式达. 大气中非线性的惯性重力内波[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3, 28(1): 36-43.
    [26] 王丽吉, 陈泽宇, 凌超, 等. 中层大气静力稳定性减弱趋势——历史火箭探空数据分析[J]. 物理学报, 2015, 64(16): 169201. doi: 10.7498/aps.64.169201.
    [27] 丑纪范, 刘式适, 刘式达. 非线性动力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95-105.
  • 加载中
图(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1
  • HTML全文浏览量:  86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23
  • 修回日期:  2022-02-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6-11
  • 刊出日期:  2022-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