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一次台风移出后MCC发展成因分析

刘晓波 孙军 许映龙 陈双

刘晓波, 孙军, 许映龙, 陈双. 一次台风移出后MCC发展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3, 39(2): 205-21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3.020
引用本文: 刘晓波, 孙军, 许映龙, 陈双. 一次台风移出后MCC发展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3, 39(2): 205-21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3.020
LIU Xiaobo, SUN Jun, XU Yinglong, CHEN Shuang.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DEVELOPMENT AFTER A TYPHOON MOVED OUT[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3, 39(2): 205-21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3.020
Citation: LIU Xiaobo, SUN Jun, XU Yinglong, CHEN Shuang.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DEVELOPMENT AFTER A TYPHOON MOVED OUT[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3, 39(2): 205-217.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3.020

一次台风移出后MCC发展成因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3.020
基金项目: 

气象能力提升联合研究专项 22NLTSZ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U2142205

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员专项 Y202108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孙军,男,黑龙江省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研究。E-mail:sunjun@cam.gov.cn

  • 中图分类号: P445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DEVELOPMENT AFTER A TYPHOON MOVED OUT

  • 摘要: 应用FY-4A卫星云顶亮温(TBB)、自动站雨量资料和ERA5(0.25 °×0.25 °)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移出后在杭州湾生成MCC发展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南侧的切变线辐合抬升作用以及南亚高压东部反气旋环流辐散抽吸作用,有利于中低空大气上升运动的增强,为MCC的发展增强提供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2)低层台风北上后,其移动方向左后侧的冷空气南下,并与长三角地区的西南低空暖湿气流强烈交汇,斜压锋生增强,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3)受大陆高压东移影响,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东移,叠加在对流层中低空暖湿急流之上,形成了有利于MCC发生发展的大气位势不稳定层结;(4)切变线南端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仅加强了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运动,更重要的是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汇聚;(5)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在MC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水汽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上升运动增强,低层辐合进一步增强。低层水汽汇聚并不断向高空输送,补偿了高空凝结的水汽,潜热的不断释放,有利于MCC发展和维持。总之,台风中心移出后,台风南侧的切变线及其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稳定地维持在MCC上空,为MCC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和热力条件。

     

  • 图  1  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路径(a,图中数字表示时间,如0419表示4日19时台风位置)和8月3日20时—5日20时(b)、8月3日20时—4日20(c)、8月4日20时—5日20时(d)长三角地区雨量大于等于10 mm分布图(单位:mm)

    图  2  2020年8月4日20时—5日10时2小时间隔FY-4A卫星云顶TBB分布(单位:℃)

    图中红色圆点为同时刻台风中心位置。

    图  3  上海金山(a)和浙江平湖(b)观测站3日20时—5日20时3 h雨量(柱状)、海平面气压(黑线)、10 m风(风向杆,单位:m/s,长杆表示4 m/s,短杆表示2 m/s,下同)时间变化

    图  4  雷达基本反射率拼图(单位:dBZ)、小时雨量(黑色数值,单位:mm)和台风“黑格比”路径(a~d,红色数值表示时间日-时,台风强度见图 1a);上海南汇单站雷达基本反射率垂直剖面(e~f,剖面基线为同时刻图 5b~5c中的黑线)

    a. 4日20时;b、e. 5日02时;c、f. 5日06时;d. 5日10时。

    图  5  2020年8月4日20时(a)和5日06时(b)500 hPa位势高度场(黑线,单位:dagpm)、风场(风杆,棕线为切变线,单位:m/s)、FY-4A卫星云顶TBB分布(填色,单位:℃,三角形表示MCC中心位置);5日02时(c)和5日06时(d)200 hPa位势高度场(黑线)、风场(风杆,蓝线为南亚高压脊线)

    图  6  2020年8月4—5日850 hPa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及填色,单位:K)和风场(风向杆,单位:m/s),

    点线箭头表示假相当位温低值带,实线箭头表示假相当位温高值带,三角形表示MCC中心位置。a. 4日20时;b. 5日02时;c. 5日06时;d. 5日10时。

    图  7  2020年8月4—5日沿MCC中心30.5 °N纬向垂直剖面假相当位温(红线,单位:K)、垂直速度(黑线,≤-0.3,单位:Pa/s)和水平风场(风杆,单位:m/s;填色,风速≥12 m/s)

    图中黑色箭头代表低层暖湿气流,三角形代表MCC中心经度位置。a. 4日20时;b. 5日02时;c. 5日06时;d. 5日10时。

    图  8  2020年8月4日20时—5日10时850 hPa水汽通量矢量(单位:10-3 kg/(m·s))和水汽通量散度(等值线单位:10-6g/(hPa·cm2·s))

    红色圆点为同时刻台风中心位置,三角形为MCC中心位置。a. 4日20时;b. 5日02时;c. 5日06时;d. 5日10时。

    图  9  2020年8月4日20时—5日10时视热源Q1/Cp(a,单位:℃/h)和视水汽汇Q2/Cp(b,单位: ℃/h)的区域(121~124 °E,29~31 °N)平均值高度-时间剖面图

    填色区域≤0。

    图  10  2020年8月4日20时(a)、5日20时(b)、5日06时(c)MCC区域(121~124°E,29~31°N)视水汽汇Q2/Cp及其各项平均值高度分布(单位:℃/h;图中t:局地变化项,h:水平平流项,w:垂直平流项)

  • [1] 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80, 61(11): 1 374-1 387.
    [2] 李玉兰, 王婧嫆, 郑新江, 等. 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 大气科学, 1989, 13(4): 417-422.
    [3] 吴芳芳, 俞小鼎, 王慧, 等. 一次黄海之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观测研究[J]. 气象学报, 2019, 77(5): 785-805.
    [4] 伍星赞, 纪英惠. 华南地区MCC云图特征和成因分析[J]. 气象, 1996, 22(4): 32-36.
    [5] 谢静芳, 王晓明. 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卫星云图特征[J]. 气象, 1995, 21(5): 41-44.
    [6] 马红, 郑翔飚, 胡勇, 等.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6): 688-696.
    [7] 张晰莹, 吴英, 王承伟, 等. 东北地区MCC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 气象, 2010, 36(8): 32-39.
    [8] 覃丹宇, 江吉喜, 方宗义, 等. MCC和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差异[J].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15(5): 590-600.
    [9] 康凤琴, 肖稳安. 我国南方MCC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J]. 高原气象, 2001, 20(3): 332-339.
    [10] BLUESTEIN H W, MARKS F D Jr.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eyewall of Hurricane Diana(1984): Comparison of radar and visual characteristics[J]. Mon Wea Rev, 1987, 115: 2 542-2 552.
    [11] HOLLAND G J, LANDER M. Contributions by mesoscale systems to meandering mo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Ⅰ. WMO/TD, 1991, No. 472: 72-82.
    [12] 罗哲贤, 邹立尧. 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旋场对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J]. 气象学报, 2010, 68(1): 32-38.
    [13] 沈新勇, 毕明玉, 张玲, 刘佳. 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风神"移动路径影响的研究[J]. 气象学报, 2012, 70(6): 1 173-1 187.
    [14] 许秦. 台风中的不稳定螺旋惯性重力波[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1982, 665-673.
    [15] CHEN BUO-FU, LEE CHENG-SHANG, ELSBERRY RUSSELL L. On tropical cyclone size and intens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wo types of long-lasting rainbands in monsoonal environments[J]. Geophys Res Lett, 2014, 41: 2 575-2 581.
    [16] 陈联寿, 孟智勇. 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J]. 大气科学, 2001, 33(3): 420-432.
    [17] 赵宇, 崔晓鹏, 高守亭. 引发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研究[J]. 大气科学, 2011, 35(5): 945-962.
    [18] 徐文慧, 倪允琪, 汪小康, 等. 登陆台风内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演变机制的湿位涡分析[J]. 气象学报, 2010, 68(1): 88-101.
    [19] 刘伟, 张庆红. 登陆台风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1): 73-79.
    [20] 冀春晓, 赵放, 高守亭, 等. 登陆台风Matsa(麦莎)中尺度扰动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2, 36(3): 551-563.
    [21] 钱传海, 路秀娟, 陈涛. 引起"碧利斯"强降水的MCS数值模拟研究[J]. 气象, 2009, 35(4): 11-19.
    [22] 孙建华, 齐琳琳, 赵思雄. "9608"号台风登陆北上引发北方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J]. 气象学报, 2006, 64(1): 57-71.
    [23] 张艳霞, 蒙伟光, 戴光丰, 等. 台风"凡亚比"登陆过程中暴雨MCSs演变及形成机理[J].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4): 433-443.
    [24] ZHANG D, FRITSCH J M.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Meso-β Scal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1977 Johnstown Flood. Part Ⅰ: Model description and verification[J]. J Atmos Sci, 1987, 44(18): 2 593-2 612.
    [25] MENARD R D, FRITSCH J M.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Generated Inertially Stable Warm Core Vortex[J]. Mon Wea Rev, 1989, 117(6): 1 237-1 261.
    [26] MILLER D, FRITSCH J M.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J]. Mon Wea Rev, 1991, 119(12): 2 978-2 992.
    [27] 吕艳彬, 郑永光, 李亚萍, 等. 华北平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的环境和条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4): 406-412.
    [28] 董元昌, 陈功, 吴遥. 一次非典型西南低涡与降水过程相互关系的天气学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 37(1): 7-13.
    [29] 胡国权, 丁一汇.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J]. 气象学报, 2003, 61(2): 146-163.
    [30] 文莉娟, 程麟生, 左洪超, 等. "8.5"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动力、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J]. 高原气象, 2006, 25 (1): 45-51.
    [31] LUO H B, MICHO Y.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heat sour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early summer of 1979. Part Ⅱ: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J]. Mon Wea Rev, 1984, 112: 966-989.
    [32] 冯伍虎, 程麟生. "98•7"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4): 419-432.
  • 加载中
图(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1-20
  • 修回日期:  2023-02-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30
  • 刊出日期:  2023-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