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城市化对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倩 金凯 金岩松 宗全利 刘春霞 秦鹏 陈明利 刘佩茹

刘倩, 金凯, 金岩松, 宗全利, 刘春霞, 秦鹏, 陈明利, 刘佩茹. 城市化对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1): 115-12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2
引用本文: 刘倩, 金凯, 金岩松, 宗全利, 刘春霞, 秦鹏, 陈明利, 刘佩茹. 城市化对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1): 115-12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2
LIU Qian, JIN Kai, JIN Yansong, ZONG Quanli, LIU Chunxia, QIN Peng, CHEN Mingli, LIU Peiru.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1): 115-12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2
Citation: LIU Qian, JIN Kai, JIN Yansong, ZONG Quanli, LIU Chunxia, QIN Peng, CHEN Mingli, LIU Peiru.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1): 115-126.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2

城市化对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12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ZR2020QD11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ZR2021ME167

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 665/1120041

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QNYCX22031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金凯,男,山东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环境影响、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 jinkai@qau.edu.cn, jinkai-2014@outlook.com

  • 中图分类号: P457.6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 in Fujian Province

  • 摘要: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热环境急剧恶化,研究城市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气候变化特征。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气温或地温中的一项指标,尚不完全清楚城市化对二者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福建省20个气象站逐日地表气温(简称气温)和0 m地温(简称地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UMR(Urban Minus Rural)等方法,旨在探讨1987—2017年福建省气温、地温变化中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具有很大时空异质性;就区域平均而言,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地温上升幅度普遍高于气温。(2)城市化对城市站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对年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0.18 ℃·(10 a)-1P < 0.01)明显高于对气温的影响(0.08 ℃·(10 a)-1P < 0.05),对各季节平均地温变化的影响也高于气温。(3)在基于所有台站计算的福建省年平均地温序列中检测出显著的城市化影响(0.06 ℃·(10 a)-1P < 0.05),且这种城市化影响偏差在春季和夏季地温序列中更加明显。综上,基于台站观测数据的福建省气温和地温变化速率差异与城市化对二者的增温效应差异密切相关;建议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对此予以考虑和剔除,从而促进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认识。

     

  • 图  1  福建省气象站空间分布

    图  2  1987—2017年福建省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和地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图  3  1987—2017年福建省各季节平均日平均(ATmean)、最高(ATmax)和最低(ATmin)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图  4  1987—2017年福建省各季节平均日平均(LTmean)、最高(LTmax)和最低(LTmin)地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表  1  福建省年和季节区域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率(℃·(10 a)-1

    季节 温度 平均温度 平均日最高温度 平均日最低温度
    气温 0.31** 0.30** 0.35**
    地温 0.37** 0.30 0.46**
    春季 气温 0.35* 0.52** 0.27
    地温 0.48** 0.78* 0.33*
    夏季 气温 0.22** 0.20 0.31**
    地温 0.15 −0.36 0.39**
    秋季 气温 0.56** 0.43** 0.65**
    地温 0.68** 0.65 0.79**
    冬季 气温 0.16 0.17 0.18
    地温 0.25 0.34 0.36
    注:*和**分别表示温度变化趋势达到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987—2017年城市化对福建省沿海城市站年平均气温与地温变化的影响及贡献

    季节 城市化 气温 地温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年平均 乡村站(/ ℃·(10 a)-1 0.28** 0.29** 0.31** 0.31** 0.13 0.46**
    城市站(/ ℃·(10 a)-1 0.36** 0.32** 0.41** 0.49** 0.63** 0.48**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8* 0.03 0.10 0.18** 0.50** 0.02
    城市化贡献率 22.2% n/a n/a 36.7% 79.4% n/a
    春季 乡村站(/ ℃·(10 a)-1 0.29* 0.50** 0.07 0.38* 0.56 0.28
    城市站(/ ℃·(10 a)-1 0.47** 0.55** 0.45** 0.66** 1.20* 0.43**
    城市化影响(/ ℃·(10 a)-1 0.18* 0.05 0.28** 0.28** 0.64** 0.15
    城市化贡献率 38.3% n/a 62.2% 42.4% 53.3% n/a
    夏季 乡村站(/ ℃·(10 a)-1 0.18* 0.16 0.28** 0.02 −0.67 0.38**
    城市站(/ ℃·(10 a)-1 0.30** 0.25** 0.35** 0.37* 0.23 0.41**
    城市化影响(/ ℃·(10 a)-1 0.12* 0.09 0.07 0.35** 0.90** 0.03
    城市化贡献率 40.0% n/a n/a 94.6% 100.0% n/a
    秋季 乡村站(/ ℃·(10 a)-1 0.56** 0.42** 0.65** 0.67** 0.54 0.82**
    城市站(/ ℃·(10 a)-1 0.55** 0.44** 0.64** 0.69** 0.85* 0.73**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1 0.02 −0.01 0.02 0.31 −0.09
    城市化贡献率 n/a n/a n/a n/a n/a n/a
    冬季 乡村站(/ ℃·(10 a)-1 0.17 0.22 0.16 0.24 0.34 0.37
    城市站(/ ℃·(10 a)-1 0.15 0.08 0.21 0.27 0.34 0.34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2 −0.14 −0.51 0.03 0.00 −0.03
    城市化贡献率 n/a n/a n/a n/a n/a n/a
    注:*和**分别表示变化趋势在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n/a指由于城市化对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显著而未计算城市化贡献率。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87—2017年福建省年和季节平均气温与地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

    季节 城市化 气温 地温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年平均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3 0.01 0.04 0.06* 0.17** 0
    城市化贡献率 n/a n/a n/a 16.2% 56.7% n/a
    春季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6* 0.02 0.10** 0.10** 0.22** 0.05
    城市化贡献率 17.1% n/a 37.0% 20.8% 28.2% n/a
    夏季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4* 0.04 0.03 0.13** 0.31** 0.01
    城市化贡献率 18.2% n/a n/a 86.7% 0 n/a
    秋季 城市化影响(/ ℃·(10 a)-1 0 0.01 0 0.01 0.11 −0.03
    城市化贡献率 n/a n/a n/a n/a n/a n/a
    冬季 城市化影响(/ ℃·(10 a)-1 −0.01 −0.05 −0.02 0.01 0 −0.01
    城市化贡献率 n/a n/a n/a n/a n/a n/a
    注:*和**分别表示变化趋势在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n/a指由于城市化对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显著而未计算城市化贡献率。
    下载: 导出CSV
  •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王微, 邓郁松, 王瑞民, 等.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中国城市化2020~2050——影响、前景与战略[J]. 管理世界, 2022, 38(11): 12-28.
    [2] 邱国玉, 张晓楠.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及其生态环境挑战[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6): 640-649.
    [3] 陈利顶, 孙然好, 刘海莲.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3, 33(4): 1 042-1 050.
    [4] 聂敬娣, 张俊华, 黄波.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科学, 2021, 40(1): 200-208.
    [5] 官雨洁, 刘寿东, 曹畅. 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城市气温变化研究——以福州和漳州为例[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 34(4): 554-560.
    [6] 吴子璇, 张强, 宋长青, 等. 珠三角城市化对气温时空差异性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 342-2 357.
    [7] KIM Y H, BAIK J J. Maximum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Seoul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2002, 41(6): 132-135.
    [8] SONG Z Y, CHEN L T, WANG Y J, et al.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the decrease in sunshine duration over eastern China[J]. UrbanClimate, 2019, 28: 100471.
    [9] WANG F, GE Q, WANG S, et al. A New Estimation of Urbanizat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Warming Trend in China[J]. Journal of Climate, 2015, 28: 8 923-8 938.
    [10] 任国玉, 张爱英, 初子莹, 等.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J]. 气象科技, 2010, 38(1): 78-85.
    [11] KACHENCHART B, KAMLANGKLA C, PUTTANAPONG N, et al.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rends in Thailand during 1970-2019[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2021, 26(5): 200378.
    [12] 徐园园, 任永建, 许存华, 等. 城市化对咸宁地区气温变化的贡献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5): 101-106.
    [13] PARK B, MIN S K, KIM Y H, et al. Long-term warming trends in Korea and con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C]. AGU Fall Meeting.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2016.
    [14] MAGEE N, CURTIS J, WENDLER G.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at Fairbanks, Alaska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9, 64.
    [15] 王雪姣, 王森, 吉春容, 等. 1961—2015年新疆0 cm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04): 165-169.
    [16] 程清平, 王平, 谭小爱. 1961—2013年贵州省地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8, 16(2): 122-131.
    [17]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2007—2016年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17): 44-52.
    [18] 林学椿, 于淑秋.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1): 39-45.
    [19] 窦坤, 黄玉芳, 丁媛媛, 等. 1961—2013年菏泽0 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6): 63-69.
    [20] 刘明亮, 王振龙, 吕海深, 等. 五道沟地区1971—2020年地温月尺度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J].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41(2): 83-90.
    [21] 陈超, 周广胜. 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 33(7): 2043-2053.
    [22] 王冰, 李启权, 罗琳, 等. 1981—2011年川南山区地温和气温的变化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6): 1 322-1 329.
    [23] CHAO L, LI Q, DONG W, et al. Vegetation greening offsets urbanization-induced fast warming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region (GHMR)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1, 48: e2021GL095217.
    [24] 邹旭东, 杨洪斌, 张云海, 等. 1951—2012年沈阳市气象条件变化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 76-83.
    [25] JIN K, QIN P, LIU C, et al.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sunshine duration from 1987 to 2016 in Hangzhou City, China [J]. Atmosphere, 2021, 12, 211.
    [26] 焦俏. 基于微波遥感反演的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D].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7] 曹霄霄. 城市化对城市气温影响的定量化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8.
    [28] 初子莹, 任国玉.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05, 63(4): 534-540.
    [29] 周雅清, 任国玉.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04): 743-753.
    [30] 崔嵩, 贾朝阳, 宋梓菡, 等. 哈尔滨市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09): 70-78+96.
    [31] 王佳琳, 潘志华, 韩国琳, 等. 1961—2010年中国0 cm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J]. 资源科学, 2016, 38(9): 1 733-1 741.
    [32] 陈超, 周广胜. 1961—2010年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 91-103.
    [33] 李红梅, 樊万珍. 西宁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 气象科学, 2019, 39(4): 562-568.
    [34] 周义昌, 袁业溶, 袁微, 等. 2009—2019年肇庆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J]. 广东气象, 2020, 42(4): 10-13.
    [35] 周刊社, 罗骕翾, 杜军, 等.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2): 129-138.
    [36]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760-816.1
    [37] 吴雪. 城市化进程对气温变化的分析——以北京、郑州、南京、杭州城市为例[J]. 内蒙古气象, 2019(03): 42-45.
    [38] 张万军, 苟小平, 张峰, 等. 兰州市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J]. 甘肃科技, 2020, 36(18): 65-67+73.
    [39] 任国玉, 张雷, 卞韬, 等. 城市化对石家庄站日气温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 58(02): 398-410.
    [40] 张雷, 任国玉, 刘江, 等.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05): 1 150-1 159.
    [41] 敖雪, 崔妍, 翟晴飞, 等. 辽宁省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研究[J]. 冰川冻土, 2020, 42(03): 1 067-1 076.
    [42] 陈文海, 柳艳香, 马柱国. 中国1951—1997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J]. 高原气象, 2002(03): 251-257.
    [43] LI Z, YAN Z. Homogenized China daily mean/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 series 1960-2008[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 2: 237-243.
    [44] SI P, LI Q, JONES P. Construction of homogenized dai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or the city of Tianjin during 1887-2019[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1, 13: 2 211-2 226.
    [45] JIN KAI, WANG F, ZONG Q, et al. An updated estimat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on observed local warming trends in Mainland China's 45 urban stations[J].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20, 98(4): 787-799.
    [46] BIAN T, REN G, YUE Y.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at an Urban Climate Station in North China[J].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17, 165: 553-567.
  • 加载中
图(4)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8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7-10
  • 修回日期:  2023-11-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4-12
  • 刊出日期:  2024-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