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4-4965

CN 44-1326/P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

黄菲 何敏 詹棠 李华实 王世强 靳春

黄菲, 何敏, 詹棠, 李华实, 王世强, 靳春.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2): 272-28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26
引用本文: 黄菲, 何敏, 詹棠, 李华实, 王世强, 靳春.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24, 40(2): 272-28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26
HUANG Fei, HE Min, ZHAN Tang, LI Huashi, WANG Shiqiang, JIN Chun.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An Analysis of IMERG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01 to 2020[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2): 272-28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26
Citation: HUANG Fei, HE Min, ZHAN Tang, LI Huashi, WANG Shiqiang, JIN Chun.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An Analysis of IMERG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01 to 2020[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24, 40(2): 272-284.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26

基于IMERG卫星遥感数据的华南地区近20年汛期强降雨气候特征分析

doi: 10.16032/j.issn.1004-4965.2024.026
基金项目: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资助项目 SML2021SP102

广东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GRMC2018M41

广西气象科研计划项目 桂气科2023M29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何敏,男,湖北省人,博士,主要从事卫星遥感观测应用研究。E-mail: hemin@sml-zhuhai.cn

  • 中图分类号: P405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An Analysis of IMERG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001 to 2020

  • 摘要: 利用20年(2001—2020年)多卫星联合反演的IMERG降水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强降雨区域气候差异,对比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夏季风爆发时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强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极端强降雨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 华南地区多雨中心由不同时期的天气系统造成,前后汛期占全年雨量比值呈反相分布,两广沿岸暴雨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强降雨是华南地区多雨中心雨量的主要贡献。(2) 广东近海强降雨有6月和8月双峰现象,海南强降雨单峰值在10月,两广其他区域的6月单峰态势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密不可分。偏强夏季风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只对两广沿岸Ⅰ区(北部湾)、Ⅱ区(阳江附近)和Ⅲ区(珠江三角洲)强降雨起到增幅作用,而在后汛期有利于整个两广沿岸和海南强降雨增多。6月上旬广东沿岸Ⅲ区和Ⅳ区(汕尾及其以东)是西南夏季风导致暖区暴雨的高频时期和多发地带。(3) 海南强降雨在华南地区属极端性最高,并以午后时段极端强降雨为主,广东次之,广西最低。极端强降雨日变化又以两广沿岸晨雨特点最为突出,尤其凌晨至上午(5—11时)为Ⅱ区和Ⅲ区高发时段;广东内陆仅在夏季风爆发时期存在傍晚高峰时段。

     

  • 图  1  IMERG日雨量(y轴)和国家基本气象站日雨量(x轴)的散点分布

    颜色为出现频次(单位:10n,n为对应色标数值)。

    图  2  IMERG和国家基本气象站日雨量的频次分布

    横坐标为日雨量,纵坐标为归一化降雨概率。

    图  3  2001—2020年年均前汛期雨量占年均总雨量比值(a)和年均后汛期雨量占年均总雨量比值(b)在华南地区空间分布

    图  4  大雨以下(a)、大雨(b)、暴雨(c)和大暴雨(d)不同日降雨强度的空间分布

    图  5  华南地区多雨中心划分(a)和逐月强降雨日数(b)

    图  6  2001—2020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a)及夏季风强度变化(b)

    b中红实线为强度指数,灰虚线为1991—2020年新30年夏季风强度气候均值。

    图  7  2001—2020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与华南地区夏季风爆发后至汛期末期间的强降雨日数关系

    图  8  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的夏季风偏强年份(a)和偏弱年份(b)年均强降雨日数空间分布

    图  9  后汛期的夏季风偏强年份(a)和偏弱年份(b)年均强降雨日数空间分布

    图  10  两广沿岸强降雨概率逐日变化(a)和各时期强降雨日数(b)

    b中全年平均强降雨日数为黑虚线(annual),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为黑加号实线(before-M),夏季风爆发时期为灰实线(after-M),后汛期为灰虚线(after-FZ)。

    图  11  华南五大区域(a)和两广沿岸五地区(b)极端强降雨阈值演变

    横坐标为时间(单位:候)。

    图  12  广东内陆、广西内陆、海南、广东近海和两广沿岸五大区域分别在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a)、夏季风爆发时期(b)和后汛期(c)三个阶段极端强降雨时段分布(北京时)

    图  13  北部湾Ⅰ区、阳江附近Ⅱ区、珠三角Ⅲ区、汕尾及其以东Ⅳ区和湛江至茂名Ⅴ区分别在夏季风爆发前的前汛期(a),夏季风爆发时期(b)和后汛期(c)三个阶段极端强降雨时段分布(北京时)

  • [1] 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写组.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1-724.
    [2] 李汀, 琚建华. 孟加拉湾西南季风与南海热带季风的气候特征比较[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 27-37.
    [3] 李崇银, 屈昕. 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J]. 大气科学, 2000, 24(1): 1-14.
    [4] 赵玮, 陆尔, 龚理卿, 等. 一种表征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指标及其与华南降水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20, 44(1): 1-12.
    [5] 李香淑, 郭学良, 付丹红, 等. 南海季风爆发期间中尺度对流云带演变特征与持续性加强的机理研究[J]. 大气科学, 2011, 35(2): 259- 270.
    [6] 李博, 刘黎平, 王改利, 等. "0866"华南特大暴雨灾害的综合诊断[J]. 科学通报, 2017, 62(13): 1 410-1 421.
    [7]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J]. 气象学报, 2006, 64(5): 583-593.
    [8] 李香淑, 郭学良, 付丹红. 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结构与对流热量、水汽输送特征[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1): 93-101.
    [9] 杨辉, 李崇银, 潘静. 一次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异常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1): 1-14.
    [10] 王启, 丁一汇. 南海夏季风演变的气候学特征[J]. 气象学报, 1997, 55(4): 466-483.
    [11] 朱志伟, 何金海. 孟加拉湾低涡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及其可能机理[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6): 915-923.
    [12] 刘宣飞, 李青, 何金海, 等.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09, 67(1): 100-107.
    [13] 何有海, 彭楚明, 关翠华, 等.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气对流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J]. 大气科学, 2000, 24(6): 785-794.
    [14] 吴尚森, 梁建茵, 李春晖. 南海夏季风强度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增刊): 25-36.
    [15] 谢安, 宋焱云, 毛江玉, 等.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J]. 2001, 6(4): 425-433.
    [16] 粱巧倩, 项颂翔, 林良根, 等. 华南前汛期MCS的活动特征及组织发展形式[J].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4): 541-551.
    [17] 付丹红, 郭学良. 南海季风区冰相变潜热对中尺度对流云和降水影响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6, 21(6): 687-699.
    [18] 张坚. 风廓线雷达在南海季风边界层结构及深圳海陆风研究中的应用[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19] 张宏昇, 张小曳, 李倩惠, 等. 大气边界层高度确定及应用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 2020, 78(3): 522-536.
    [20] 鲁蓉, 孙建华, 傅慎明. 近海水汽初值和对流影响一次华南前汛期沿海强降水对流系统发展过程的机理研究[J]. 大气科学, 2018, 42 (1): 1-15.
    [21] 陶诗言, 卫捷. 夏季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与季风涌的关系[J]. 气象, 2007, 33(3): 10-18.
    [22] 唐玉, 李栋梁. 江淮梅雨与东亚副热带夏季进程变异的关系[J]. 气象科学, 2020, 40(2): 169-179.
    [23] 何文英, 卞建春, 陈洪滨. 星载雷达观测分析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附近的对流活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 29(4): 594-599.
    [24] LUO Y, WANG H, ZHANG R H, et al. Comparison of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vective properties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system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angtze and Huai River Basin[J]. J Climate, 2013, 26: 110-132.
    [25] XU W, ZIPSER E, LIU C.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vective Properties of Mei-Yu Precipitation Systems over South China,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Part Ⅰ: TRMM Observations[J]. Monthly Weather Review, 2009, 137: 4 261-4 275.
    [26] 张婷. 华南地区强降水概率分布特征及环流背景[D].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8, 1-64.
    [27] 余功梅. 华南地区近40年降水的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1996, 12(3): 252-256.
    [28] 卢晓雄. 华南地区降雨的时空特征研究[D]. 湘潭: 湘潭大学, 2020, 1-47.
    [29] 陈杨瑞雪. 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多尺度特征的统计分析与个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30] 李德帅. 基于逐小时资料的华南地区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6, 1-139.
    [31] CHENP, CHEN W. Diur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on over South China Sea region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D]. Graduat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ollege of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2016, 1-78.
    [32] 李争辉, 罗亚丽. 1980-2017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前汛期降水统计特征对比分析[J]. 暴雨灾害, 2021, 40(2): 101-110.
    [33] 粱巧倩, 蒙伟光, 孙喜艳, 等. 广东前汛期锋面强降水和后汛期季风强降水特征对比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 35(1): 51-62.
    [34] HE M. Summer monsoon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precipitation(Abstract)[C]//Preprint of Abstracts of Papers for the First WM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nsoon Studies, WMO/TD-no. 786, 1997.2, 67-67B.
    [35] 何敏, 许力, 宋文玲.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J]. 气象, 2002, 28(10): 9-14.
    [36] PENDERGRASS A G. What precipitation is extreme?[J]. Science, 2018, 360(6393): 1 072-1 073.
    [37] 任英杰, 雍斌, 鹿德凯, 等. 全球降水计划多卫星降水联合反演IMERG卫星降水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多尺度精度评估[J]. 湖泊科学, 2019, 31(2): 560-572.
    [38] HOU A Y, KAKAR R K, NEECK S, et al.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ssion[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4, 95(5): 701-722.
    [39] 陈晓宏, 钟睿达, 王兆礼, 等. 新一带GPM IMERG卫星遥感降水数据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精度及水文效用评估[J]. 水利学报, 2017, 48 (10): 1 147-1 156.
    [40] 张茹, 雍斌, 曾岁康. GPM卫星降水产品在中国大陆的精度评估[J]. 人民长江, 2021, 52(5): 50-59.
    [41] 陈凤娇, 李迎新, 高金兰, 等. IMERG和TMPA降水产品在夏季中国中东部的检验[J]. 气象, 2019, 45(12): 1 680-1 690.
    [42] 杨震宇, 宁少尉, 金菊良. 最新GSMap-gauged与GPM-IMERG卫星降水产品性能评估及其在长江流域中的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 36(11): 5-13.
    [43] TAN J, PETERSEN W A, TOKAY A. A Novel Approach to Identify Sources of Errors in IMERG for GPM Grou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16, 17: 2 477-2 491.
    [44]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649.
    [45] 广西省气象局《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编写组. 广西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1-544.
    [46] 孙桂凯, 高沫, 黄亚, 等. 广西近50年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16, 34(9): 1-4.
    [47] 赵华荣, 姚越, 金鑫, 等. 广西地区1960-2017年降水结构变化特征[J]. 水电能源科学, 2018, 36(12): 1-5.
    [48] 黄春丽, 李佳. 广西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11): 129-130.
    [49] 海南省气象局《海南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写组. 海南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3: 1-299.
    [50] 苗春生, 杨艺亚, 王坚红, 等. 两类华南沿海暖区暴雨特征及热力发展机制对比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17, 33(1): 53-63.
    [51] 何立富, 陈涛, 孔期. 华南暖区暴雨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5): 559-569.
    [52] 王坚红, 杨艺亚, 苗春生, 等. 华南沿海暖区暴雨系统研究进展[J]. 气象科技进展, 2017, 7(4): 38-46.
    [53] 俞小鼎, 姚秀萍, 熊延南, 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1-314.
    [54] 吴乃庚, 温之平, 邓文剑, 等.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新进展[J]. 气象科学, 2020, 40(5): 605-616.
    [55] WU N G, ZHUANG X R, MIN J Z, et al. Practical and intrinsic predictability of a warm-sector torrential rainfall event in the South China monsoon reg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20, 125: 1-23.
    [56] CHEN G, LAN R, ZENG W, et al. Diurn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in surface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t the monsoon coast (south China) [J]. J Climate, 2018, 31: 1 703-1 724.
    [57] DU Y, CHEN G X. Heavy rainfalls associated with double low-level jets over Southern China. Part Ⅰ: Ensemble- based analysis[J]. Mon Wea Rev, 2018, 146: 3 827-3 844.
    [58] DU Y, CHEN G. Heavy rainfalls associated with double low-level jets over Southern China. Part Ⅱ: Convection initiation[J]. Mon Wea Rev, 2019, 147: 543-565.
  • 加载中
图(1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12
  • 修回日期:  2023-11-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07
  • 刊出日期:  2024-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