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2007.
|
[2] |
林昕, 管兆勇.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 31(1): 1-9.
|
[3] |
高荣, 王凌, 高歌. 1956—2006 年中国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3): 177-181.
|
[4] |
牛若芸, 郭文华. 1997 年夏季我国高温天气特征分析[J]. 气象, 24(8): 44-49.
|
[5] |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期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J]. 地理学报, 2008, 63(3): 237-246.
|
[6] |
张天宇, 程炳岩, 刘晓冉,等. 重庆极端高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J]. 气象, 2008, 34(2): 69-76.
|
[7] |
林昕. 中国东部夏季酷热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1-63.
|
[8] |
邹瑾, 王启. 山东夏季高温异常变化特征分析[J]. 山东气象, 2005, 25(100): 5-8.
|
[9] |
石振彬, 董旭光, 石兴旺,等. 济南市近50 a 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增刊): 95-97.
|
[10] |
吴滨. 福建省50 年气候变化特征[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 4-65.
|
[11] |
王作东, 杨青, 宫焕盛,等. 1999 年与2003 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原因初探[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5): 6-9.
|
[12] |
于跃飞. 新疆局地气候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6: 1-56.
|
[13] |
胡春丽. 新疆近45 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4-49.
|
[14] |
李琴. 乌鲁木齐近50 年的气候变化分析[D].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1-49.
|
[15] |
王跃男, 何金海, 姜爱军.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1): 97-103.
|
[16] |
杨萍, 侯威, 封国林.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确定极端事件阈值[J]. 物理学报, 2008, 57(8): 5 333-5 343.
|
[17] |
曹鸿兴. 大气运动的自忆性方程[J]. 中国科学(B 辑), 1993, 23(1): 104-111.
|
[18] |
SHUKLA J. Predictability in the midst of chao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mate forecasting[J]. Science, 1998, 282: 728-731.
|
[19] |
郑祚芳, 张秀丽, 曹鸿兴. 用去趋势涨落分析研究北京气候的长程变化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2): 420-424.
|
[20] |
郭燕娟, 杨修群. 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 2002, 22(2): 127-139.
|
[21] |
俞佚名, 田英. 熵分析在气象上的应用[J]. 贵州气象, 1997, 21(5): 42-44.
|
[22] |
郝成元, 吴绍洪, 李双成. 排列熵应用于气候复杂性度量[J]. 地理研究, 2007, 26(1): 46-52.
|
[23] |
吴胜安, 江志红, 屠其璞. 近44 a 中国冬夏气温变率及其对区域变暖性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6): 830-836.
|
[24] |
王启光, 支蓉, 张增平. Lorenz 系统长程相关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08, 57(8): 5 343-5 340.
|
[25] |
BANDT C, POMPE B. Permutation entropy: A natural complexity measure for time series[J]. Phys Rev Lett, 2002, 88(174102): 1-4.
|
[26] |
SCHWARTZ T U, WALCZAK R, BLOBEL G. Circular permutation as a tool to reduce surface entropy triggers crystallization of the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receptor β subunit[J]. Protein Science, 2004(13): 2 814-2 818.
|
[27] |
PARDO E, TOVAR F J R. MAXENPER: a program for maximum entropy spectral estimation with assessment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the permutation test[J].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05(31): 555-567.
|
[28] |
侯威, 封国林, 董文杰等. 利用排列熵检测近40 年华北地区气温突变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06, 55(5): 2 663-2 668.
|
[29] |
陈隆勋, 朱文琴, 王文. 中国近45 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 气象学报, 1998, 56(3): 257-271.
|
[30] |
张先恭, 李小泉. 本世纪我国气温变化的某些特征[J]. 气象学报, 1982, 40(2): 198-208.
|
[31] |
陈志华. 1957-2000 年中国地面太阳辐射状况的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 1-72.
|
[32] |
文小航, 尚可政, 王式功,等. 1961-2000 年中国太阳辐射区域特征的初步研究[J]. 中国沙漠, 2008, 28(3): 554-561.
|
[33] |
王雅婕, 黄耀, 张稳. 1961-2003 年中国大陆地表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4): 405-413.
|
[34] |
张尚印, 王守荣, 张永山,等. 我国东部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预测[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6): 750-760.
|
[35] |
向旬, 王冀, 王绪鑫,等. 我国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与分区研究[J]. 气象, 2008, 34(9): 73-80.
|
[36] |
龚志强, 封国林. 中国近60 年温度极端事件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气候突变的联系[C]//中国气象学会2007 年年会,2007:775-768.
|
[37] |
董满宇, 吴正方. 近50 年来东北地区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 30(7): 1 093-1 099.
|
[38] |
刘燕, 程正泉, 蔡安安. 广州盛夏高温频数异常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22(6): 553-559.
|
[39] |
江志红, 李建平, 屠其璞,等. 20 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J]. 大气科学, 2004, 28(4): 545-548.
|
[40] |
史军, 崔林丽, 周伟东. 华东高温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6): 753-759.
|
[41] |
高辉, 张芳华. 关于东亚季风指数的比较[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1): 79-86.
|
[42] |
吕俊梅, 任菊辛, 琚建华.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1): 73-80.
|
[43] |
顾泽. 全球风场气候变化异常特征若干问题研究[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 1-77.
|
[44] |
林学椿.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气候跃变及其影响//东亚季风和中国暴雨[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8.
|
[45] |
何文平. 动力学结构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兰州:兰州大学,2008: 1-134.
|
[46] |
严中伟, 季劲钧, 叶笃正. 60 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I.降水和温度变化[J]. 中国科学B 辑, 1990(1): 97-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