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8卷 第3期
2002, (3): 193-202.
摘要:
利用NCEP/NCAR的40年大气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经向风速及垂直速度,计算了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分析了纬向平均的海表温度和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异常态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Hadley环流圈的共同上升支偏于赤道附近的夏半球一侧,与 极大值位置相对应;强下沉支位于冬半球一侧;(2)ElNino事件中低纬 是异常经圈环流产生的重要外强迫源,但其影响程度受基本气流和 及 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的影响甚大。
利用NCEP/NCAR的40年大气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经向风速及垂直速度,计算了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分析了纬向平均的海表温度和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异常态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Hadley环流圈的共同上升支偏于赤道附近的夏半球一侧,与 极大值位置相对应;强下沉支位于冬半球一侧;(2)ElNino事件中低纬 是异常经圈环流产生的重要外强迫源,但其影响程度受基本气流和 及 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的影响甚大。
2002, (3): 203-210.
摘要:
用1980~198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澳季风区视水汽汇并分析了其水汽收支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围水汽收支的典型空间分布型为南北型,即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与北半球亚洲季风区相反的分布形势,而且这种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北半球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源,110~135E之间大陆桥附近、80E附近及40~50E之间的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将北半球水汽输送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及南印度洋,成为水汽汇,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和南印度洋为水汽源,上述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实现与夏季反向的水汽输送,将水汽由南半球输送到北半球亚洲季风区,此时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汇。春季和秋季赤道辐合带为主要的水汽汇,亚澳季风区无明显越赤道水汽输送。
用1980~198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澳季风区视水汽汇并分析了其水汽收支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研究范围水汽收支的典型空间分布型为南北型,即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与北半球亚洲季风区相反的分布形势,而且这种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北半球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源,110~135E之间大陆桥附近、80E附近及40~50E之间的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将北半球水汽输送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及南印度洋,成为水汽汇,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亚季风区和南印度洋为水汽源,上述三支越赤道水汽输送通道实现与夏季反向的水汽输送,将水汽由南半球输送到北半球亚洲季风区,此时亚洲季风区为水汽汇。春季和秋季赤道辐合带为主要的水汽汇,亚澳季风区无明显越赤道水汽输送。
2002, (3): 211-218.
摘要:
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热带气旋中的β偶极涡环流,结果可见,在中层的偏差流场上,有清晰的β偶极涡环流,即涡旋中心以西为气旋性环流,以东为反气旋性涡旋。理论分析表明,该β偶极涡环流是由地转涡度平流造成的。
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热带气旋中的β偶极涡环流,结果可见,在中层的偏差流场上,有清晰的β偶极涡环流,即涡旋中心以西为气旋性环流,以东为反气旋性涡旋。理论分析表明,该β偶极涡环流是由地转涡度平流造成的。
2002, (3): 219-226.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较新资料,从500hPa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海表温度(SST)场以及表征高、中、低纬大气活动特征的14个大气环流指数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广东前汛期月降水异常的前期信号,形成预测概念模型,为月降水的量级(即旱、涝、正常)预测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实用的预报工具。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较新资料,从500hPa高度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海表温度(SST)场以及表征高、中、低纬大气活动特征的14个大气环流指数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广东前汛期月降水异常的前期信号,形成预测概念模型,为月降水的量级(即旱、涝、正常)预测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实用的预报工具。
2002, (3): 227-236.
摘要:
利用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岭山地进行的雾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对三次典型浓雾过程的谱特征、含水量与能见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南岭山地的浓雾过程与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利用1998年12月~1999年1月在南岭山地进行的雾的综合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对三次典型浓雾过程的谱特征、含水量与能见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南岭山地的浓雾过程与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2002, (3): 237-244.
摘要:
由预报场与因子场的奇异值分解(SVD),可找到影响预报场的主要物理因子,能提取两个场相互作用的主要耦合信号。借助最优化技术,可实现由因子场对预报场的客观预报。以华中汛期降水场为左场,4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组成右场,进行SVD分析和预报试验,其结果令人满意。
由预报场与因子场的奇异值分解(SVD),可找到影响预报场的主要物理因子,能提取两个场相互作用的主要耦合信号。借助最优化技术,可实现由因子场对预报场的客观预报。以华中汛期降水场为左场,4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北太平洋海温场组成右场,进行SVD分析和预报试验,其结果令人满意。
2002, (3): 245-252.
摘要:
利用1961~1990年我国西部(110°E以西)155个测站的地面月平均气温和同期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各个季节的气温距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西部地区气温距平与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利用EOF展开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西部地区实际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El Nino和La Nina年西部气温距平分布(冬季除外)呈现基本相反的状况,即在El Nino年气温偏暖(冷)的区域,在La Nina年则是气温偏冷(暖)的区域。各季节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利用1961~1990年我国西部(110°E以西)155个测站的地面月平均气温和同期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方法,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各个季节的气温距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西部地区气温距平与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利用EOF展开得到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西部地区实际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El Nino和La Nina年西部气温距平分布(冬季除外)呈现基本相反的状况,即在El Nino年气温偏暖(冷)的区域,在La Nina年则是气温偏冷(暖)的区域。各季节西部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
2002, (3): 253-261.
摘要:
对福建省"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6月份中尺度对流云团出现强降水(某站小时雨量≥8mm)机率达到70%,云顶温度TBB平均值为-58℃,冷层(TBB≤-44℃)云温面积占有率TBZ为42%,可以利用冷层云温面积占有率绝对增量ΔTBZ及云温档次号TBBi作为影响因子估测地面降水。
对福建省"98.6"中尺度强降水红外云图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6月份中尺度对流云团出现强降水(某站小时雨量≥8mm)机率达到70%,云顶温度TBB平均值为-58℃,冷层(TBB≤-44℃)云温面积占有率TBZ为42%,可以利用冷层云温面积占有率绝对增量ΔTBZ及云温档次号TBBi作为影响因子估测地面降水。
2002, (3): 262-268.
摘要:
为了揭示长江、黄河流域汛期(6~8月)重旱涝的气候特征,首先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对长江、黄河流域1951~1999年汛期的降雨资料作分析,得到了两流域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其次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三段(上游、中游、下游段)、黄河流域分为两段(上中游、下游段),以各游段逐月的平均降水量(R)为基准,计算降雨量距平百分率,从而得到逐游段、逐月49年来的重旱涝的时序资料;最后分析该时序资料,得到两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时空分布。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重旱涝的认识。
为了揭示长江、黄河流域汛期(6~8月)重旱涝的气候特征,首先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对长江、黄河流域1951~1999年汛期的降雨资料作分析,得到了两流域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其次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三段(上游、中游、下游段)、黄河流域分为两段(上中游、下游段),以各游段逐月的平均降水量(R)为基准,计算降雨量距平百分率,从而得到逐游段、逐月49年来的重旱涝的时序资料;最后分析该时序资料,得到两流域上中下游汛期重旱涝的时空分布。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重旱涝的认识。
2002, (3): 269-275.
摘要: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2002, (3): 276-282.
摘要:
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逐月分析了华南汛期(4~9月)降水与南海地区OLR变化的关系,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OLR异常年份的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确实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后汛期(特别是7、8月)两者的相关程度比前汛期大,但每个月的情况各有不同。
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逐月分析了华南汛期(4~9月)降水与南海地区OLR变化的关系,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OLR异常年份的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确实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后汛期(特别是7、8月)两者的相关程度比前汛期大,但每个月的情况各有不同。
2002, (3): 283-288.
摘要:
将SCIPUFF(Second-order Closure Integrated PUFF)模式中烟团分解和合并的思想予以保留,而对其与二阶矩有关的扩散参数则予以简化。用Briggs公式给出扩散参数。开发出合并与分解的烟团模式(Splitting-Merging Puff),简称SMP模式。通过与SCIPUFF模式结果相比较,SMP模式对计算精度影响不大。与Monte-Carlo方法相比较,两者模拟结果较接近,但计算效率至少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SMP模式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都能满足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要求。
将SCIPUFF(Second-order Closure Integrated PUFF)模式中烟团分解和合并的思想予以保留,而对其与二阶矩有关的扩散参数则予以简化。用Briggs公式给出扩散参数。开发出合并与分解的烟团模式(Splitting-Merging Puff),简称SMP模式。通过与SCIPUFF模式结果相比较,SMP模式对计算精度影响不大。与Monte-Carlo方法相比较,两者模拟结果较接近,但计算效率至少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SMP模式在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都能满足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