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8卷 第2期
2002, (2): 97-103.
摘要:
利用TOVS资料分析了2000年几个热带气旋的结构,发现与经典概念模型所描述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在水平结构上,非对称结构呈多样性,高度场的低层低值中心(或高层高值中心)与温度场的高值中心并不一定重合;(2)在垂直结构上,高度场的低层低值距平与高层高值距平的配置也呈多样性,特别是存在上、下层距平中心倾斜,或高层只是处于高压区的边缘,不存在明显的高值距平中心与热带气旋相对应。 还参照TOVS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进行了修订热带气旋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中人造台风模型(台风BOGUS)结构的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台风BOGUS能够更好地与环境场协调,并且能对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方面说明了台风BOGUS的结构对其路径预报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利用TOVS资料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能改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这也为台风BOGUS的修订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利用TOVS资料分析了2000年几个热带气旋的结构,发现与经典概念模型所描述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在水平结构上,非对称结构呈多样性,高度场的低层低值中心(或高层高值中心)与温度场的高值中心并不一定重合;(2)在垂直结构上,高度场的低层低值距平与高层高值距平的配置也呈多样性,特别是存在上、下层距平中心倾斜,或高层只是处于高压区的边缘,不存在明显的高值距平中心与热带气旋相对应。 还参照TOVS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进行了修订热带气旋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中人造台风模型(台风BOGUS)结构的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台风BOGUS能够更好地与环境场协调,并且能对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方面说明了台风BOGUS的结构对其路径预报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利用TOVS资料中的热带气旋结构能改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这也为台风BOGUS的修订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2002, (2): 104-110.
摘要:
用H40°N-H65°N即40°N和6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来定义西风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温带地区西风的强弱。西风环流强的年份,北半球气温通常偏高,主要是中纬度大陆变暖明显,这可能与中高纬度西风强时,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也加强有关。在长期变化的趋势上,1950年代以前北半球偏暖时期的指数偏低,而偏冷时期的指数偏高。但近30多年来,伴随全球加速变暖,西风指数也持续加强,这是否与温室效应的加强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用H40°N-H65°N即40°N和6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来定义西风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温带地区西风的强弱。西风环流强的年份,北半球气温通常偏高,主要是中纬度大陆变暖明显,这可能与中高纬度西风强时,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也加强有关。在长期变化的趋势上,1950年代以前北半球偏暖时期的指数偏低,而偏冷时期的指数偏高。但近30多年来,伴随全球加速变暖,西风指数也持续加强,这是否与温室效应的加强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2002, (2): 111-120.
摘要:
运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经向风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气系统存在准4年、准2年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其中准4年的变率最大。不同区域的风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与海温异常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位相的演变也有差异。文中还讨论了在准4年与准2年分量之间因风场的不同而导致的海温异常的差异。
运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和经向风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气系统存在准4年、准2年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其中准4年的变率最大。不同区域的风场,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与海温异常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位相的演变也有差异。文中还讨论了在准4年与准2年分量之间因风场的不同而导致的海温异常的差异。
2002, (2): 121-130.
摘要:
从湿位涡的扰动量出发,来分析气旋发展过程中高低空位涡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层位涡扰动先于气旋并孤立于高层位涡扰动而存在,在气旋发生过程中,低层正值位涡扰动发展上伸,与高层下传的位涡相接,形成一条正值位涡扰动柱,而湿位涡扰动柱的形成正是气旋发生的重要标志。江南暴雨期的非绝热加热主要由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造成,最大加热层的出现,是低层位涡扰动产生和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气旋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从湿位涡的扰动量出发,来分析气旋发展过程中高低空位涡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层位涡扰动先于气旋并孤立于高层位涡扰动而存在,在气旋发生过程中,低层正值位涡扰动发展上伸,与高层下传的位涡相接,形成一条正值位涡扰动柱,而湿位涡扰动柱的形成正是气旋发生的重要标志。江南暴雨期的非绝热加热主要由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造成,最大加热层的出现,是低层位涡扰动产生和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气旋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002, (2): 131-138.
摘要:
以南半球7619热带风暴和北半球811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生成前后台风生成区附近的低空大尺度纬向流场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台风生成区大气层结的温湿场分布、大气低层涡度场的逐日变化和对流层上下层的风垂直切变场逐日变化进行计算。同时进行南北半球台风对比分析,找出了南北半球台风生消时段大尺度环流和台风生成区大气物理场的共同特征和相同的天气变化机制,分析表明台风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低层大尺度流场对台风生成区辐合的加强,致使水平切变急剧增大的结果。由此提出一个生消诊断公式,讨论了用天气学方法定量预报台风生消的可能性。
以南半球7619热带风暴和北半球811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生成前后台风生成区附近的低空大尺度纬向流场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台风生成区大气层结的温湿场分布、大气低层涡度场的逐日变化和对流层上下层的风垂直切变场逐日变化进行计算。同时进行南北半球台风对比分析,找出了南北半球台风生消时段大尺度环流和台风生成区大气物理场的共同特征和相同的天气变化机制,分析表明台风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低层大尺度流场对台风生成区辐合的加强,致使水平切变急剧增大的结果。由此提出一个生消诊断公式,讨论了用天气学方法定量预报台风生消的可能性。
2002, (2): 139-147.
摘要:
采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月平均资料(1951~1995),借助于SVD分析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型态的季节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中,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有关的SST分布型起着重要作用,而与此耦合的大气则表现为类似于PNA型遥相关的变化。其中冬季(1月)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着高度场的PNA流型。而与拉尼娜相对应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PJ)流型,但在4个季节中,夏季的海气相关耦合程度相对较差。春秋季同属于过渡季节,秋季海气之间的相关耦合不及春季紧密。(2)1976年前后海气耦合分布型态发生明显变化,冬季500hPa高度场的PNA流型加强,阿留申低压加深并向东南移动,1976年后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的PJ流型表现明显,而1976年前这个遥相关型并不显著。
采用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月平均资料(1951~1995),借助于SVD分析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型态的季节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过程中,与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有关的SST分布型起着重要作用,而与此耦合的大气则表现为类似于PNA型遥相关的变化。其中冬季(1月)海气相互作用的耦合程度较高,具体表现为厄尔尼诺事件对应着高度场的PNA流型。而与拉尼娜相对应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PJ)流型,但在4个季节中,夏季的海气相关耦合程度相对较差。春秋季同属于过渡季节,秋季海气之间的相关耦合不及春季紧密。(2)1976年前后海气耦合分布型态发生明显变化,冬季500hPa高度场的PNA流型加强,阿留申低压加深并向东南移动,1976年后的夏季500hPa高度场的PJ流型表现明显,而1976年前这个遥相关型并不显著。
2002, (2): 148-156.
摘要: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2002, (2): 157-164.
摘要:
利用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前期与同期中低纬对流活动异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是影响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异常变化则是旱涝前期一个强的征兆信号,分析中还揭示了东亚太平洋中低纬Hadley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华南前汛期旱涝。为了探讨前汛期旱涝成因,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动力结构对菲律宾附近海域对流活动异常的响应,提出该海域对流活动的异常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波列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可能途径。
利用月平均OLR资料,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前期与同期中低纬对流活动异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菲律宾附近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是影响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异常变化则是旱涝前期一个强的征兆信号,分析中还揭示了东亚太平洋中低纬Hadley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华南前汛期旱涝。为了探讨前汛期旱涝成因,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北半球大气环流动力结构对菲律宾附近海域对流活动异常的响应,提出该海域对流活动的异常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波列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可能途径。
2002, (2): 165-172.
摘要:
通过相关分析、诊断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试验来研究热带海温异常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前期热带海温异常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海温与雨量的显著相关区与Walker环流的上升下沉支相对应。提前的时间尺度越长,海温所提供的可预报信息越少;时间尺度越短,提供的可预报信息越大。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还表明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位相期,孟加拉湾地区的季风低压和初夏索马里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及印度洋西南季风减弱,反之则加强。海温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季风活动,从而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产生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诊断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试验来研究热带海温异常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前期热带海温异常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海温与雨量的显著相关区与Walker环流的上升下沉支相对应。提前的时间尺度越长,海温所提供的可预报信息越少;时间尺度越短,提供的可预报信息越大。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还表明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位相期,孟加拉湾地区的季风低压和初夏索马里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及印度洋西南季风减弱,反之则加强。海温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季风活动,从而对云南初夏干湿转换季节雨量产生影响。
2002, (2): 173-181.
摘要:
HIRS-Tb12资料和常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垂直运动的结构特征,HIRS-Tb12资料能很好地表征出这些特征。当南海地区、阿拉伯海地区高压迅速减弱,且HIRS-Tb12小于200W/m2时,分别对应于南海季风、阿拉伯海和盂加拉湾季风爆发。华东地区显著干旱年和显著雨涝年两半球副热带高压下沉区演变趋势具有显著的差异。
HIRS-Tb12资料和常规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垂直运动的结构特征,HIRS-Tb12资料能很好地表征出这些特征。当南海地区、阿拉伯海地区高压迅速减弱,且HIRS-Tb12小于200W/m2时,分别对应于南海季风、阿拉伯海和盂加拉湾季风爆发。华东地区显著干旱年和显著雨涝年两半球副热带高压下沉区演变趋势具有显著的差异。
2002, (2): 182-187.
摘要:
利用1975~1995年HIRS-Tb12和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Walker环流上升、下沉支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度演变特征及位置的东、西向季节性振荡现象;此外,通过构造一些指数对Walker环流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分析了其在ENSO事件冷、暖位相时的差异情况,进而分析了它与我国夏季雨型的关系。
利用1975~1995年HIRS-Tb12和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Walker环流上升、下沉支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度演变特征及位置的东、西向季节性振荡现象;此外,通过构造一些指数对Walker环流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分析了其在ENSO事件冷、暖位相时的差异情况,进而分析了它与我国夏季雨型的关系。
2002, (2): 188-192.
摘要: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流层的气流强度远小于地面入流层的强度;海陆风环流结构比较特殊,其上下层风向间以及白天的海风风向和晚上的陆风风向间大多有较大夹角,不易形成重复污染。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流层的气流强度远小于地面入流层的强度;海陆风环流结构比较特殊,其上下层风向间以及白天的海风风向和晚上的陆风风向间大多有较大夹角,不易形成重复污染。